新華網 正文
山東:冬棗樹結出“致富果”
2019-10-25 14:52: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濟南10月25日電  題:山東:冬棗樹結出“致富果”

  新華社記者邵琨

  “嘎嘣脆,甜滋滋,冬棗品質好了,收入就高了。”正在招呼摘棗遊客的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西孫村棗農丁太平的臉上難掩喜色。送走最後一批遊客,他在記賬本記下:摘棗沾冬2號80斤,收入2000元。

  金秋十月的山東沾化棗園裏一片忙碌。在冬棗主産區下洼鎮,前來交易冬棗的農用三輪、小卡車、大卡車絡繹不絕,鎮上的羊肉湯館裏也坐滿了人。

  經過30多年的精心培育,當地冬棗品質提升了,成為富民大産業,冬棗樹上結出“致富果”,棗農每人平均冬棗純收入連續七年超過8000元。

  “原來是地裏刨食,現在是樹上摘金。”種植冬棗20多年的丁太平説:“政府導,群眾幹,一畝冬棗好幾萬。開汽車、買空調,農民也在縣城買個院。”

  地處黃河三角洲衝積平原的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冬棗種植歷史悠久。1984年,沾化在下洼鎮秦口河流域發現56棵老冬棗樹。當地政府敏銳意識到冬棗發展前景廣闊,便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冬棗。村村宣傳、戶戶動員,當地把冬棗樹定為“縣樹”,建立冬棗研究所和育苗基地,成立專門的冬棗産業辦公室。

  丁太平1996年開始種植冬棗,當年4畝冬棗收入7萬元。“那個時候別説掙了,見也沒見過這麼多錢。”他説。

  隨著冬棗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部分棗農出現片面追求産量的情況,冬棗園裏密不透風,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冬棗品質受到嚴重影響。

  沾化區又實施冬棗産業“二次創業”,引導棗農標準化種植管理,摒棄冬棗密植方式,開展疏密間伐、限産提質,實施“沃土工程”改良土壤,推廣物理生物化學綜合防治,研發冬棗新品種“沾冬2號”,發展防雨棚、春棚等設施農業,沾化冬棗産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如今,丁太平的棗園擴大到20畝,8畝原生代、12畝沾冬2號,其中3畝冬棗住進了大棚裏。棗園裏地下埋著水肥一體化的滴灌管道,樹上挂著防蟲網、誘蟲罐,樹行間植草蓄水保墑。

  種得好也要銷得好。傳統銷售模式與新興銷售模式“聯姻”讓沾化冬棗銷售跑上了線上線下的“高速路”。沾化區在全國授予沾化冬棗“專賣市場”“專賣店”1000余家,在各大網站開通沾化冬棗館,建立集冬棗生産、物流、銷售于一體的完整鏈條直供模式。

  “好多人都是慕名而來,今年我的沾冬2號每畝收入3萬元不成問題。”丁太平笑呵呵地説。

  2015年沾化冬棗通過國家相關認證,拿到國際市場“綠色通行證”,遠銷俄羅斯、南非、中東、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打破傳統生産模式,擦亮沾化冬棗品牌,打造新業態,才能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打造百年品牌、百年富民産業。”沾化區委副書記、區長劉長海説。

  如今在沾化夏能賞棗花,秋能摘鮮棗。棗農和企業將棗芽制成棗芽茶,樹根雕刻成藝術品,還開發出觀賞用的冬棗盆景。沾化冬棗已發展成為“能吃能喝能觀賞”的三産融合産業,産值連續九年突破30億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甘肅敦煌:清潔定日鏡 提高反射率
甘肅敦煌:清潔定日鏡 提高反射率
麻布織就“非遺之花”
麻布織就“非遺之花”
霜降時節 水鄉百姓熏豆慶豐收
霜降時節 水鄉百姓熏豆慶豐收
暢遊“粉色海洋”
暢遊“粉色海洋”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15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