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那些“舊身份”和“新角色”——浙江構建生態文明共建共用新格局
2019-10-17 19:43:4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杭州10月17日電  題:那些“舊身份”和“新角色”——浙江構建生態文明共建共用新格局

  新華社記者魏一駿

  秋日的縷縷桂香在空氣中彌漫,滿目綠色沿著河堤鋪展,婉轉的鳥鳴時而傳到耳畔……杭州勝利河邊,在眾多暢享美好秋色的市民中,84歲的汪孫聚是其中普通的一位,而同時,他還兼任著另一個角色——民間河長。

  自1989年住到德勝社區,汪孫聚見證著周邊環境的點滴變遷。“我記得剛搬過來的時候,別説這麼整潔的河堤了,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小作坊的生産污水都直接往河裏排。”

  盡管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速,“優等生”浙江也曾一度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作為河湖密布的水鄉,2013年開始,一場“五水共治”攻堅戰在浙江全面開展,像汪孫聚這樣來自各行各業的數萬名民間河長,成為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的有力補充。

  為了便于將每天沿河巡查發現的情況上報社區,耄耋之年的汪孫聚開始學習電腦打字。數年巡河的記錄濃縮在厚厚幾本列印齊整的《巡河日記》中,記者粗略翻閱,發現所記內容日益簡短。

  “隨著環境不斷變好,大家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我發現的問題少了當然記的也少啦!”汪孫聚笑著説,“通過實際行動去影響更多身邊的人,這不僅是我當民間河長的初衷,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達到的‘小目標’。”

  吃完晚飯,平湖市乍浦鎮長豐社區居民孫其林便身穿黃馬甲志願服、頭戴安全帽,準備到附近的工業園區“上崗”了——與白天在企業上班不同,晚上的工作主要靠鼻子。

  在這個化工新材料産業年産值達630億元的園區,早年間居民對廢氣污染沒少投訴。去年7月開始,當地環保部門組織了一支由附近居民組成的“民間聞臭師”隊伍,他們依靠嗅覺並結合揮發性有機物攜帶型檢測儀,以每月至少一次的頻率隨機巡查園區內企業的廢氣污染源。

  談起“民間聞臭師”和企業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浙江佳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奇感慨不已。“丙烯酸是我們企業産品的主要原料,它的嗅閾值很低,企業一度因部分生産環節環保沒有做到位而被停産整治8個月。”

  痛定思痛,為了盡快恢復生産,佳潤在原有廢氣收集、處置設備的基礎上,又投入數百萬元進行改造提升,而企業的産值從2016年的6800余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近2億元。

  如今,當蔣奇再次見到到府檢查的孫其林,心裏早已從“又煩又怕”變得坦然自如。“越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行業,就越應該把環保做好,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從長期來看,也是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內在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北安吉縣余村的村口,這句話被書寫在一塊大石上,在青山逶迤、竹海連綿的背景映襯下,10個紅色大字尤為醒目。

  2003年以來,浙江持之以恒實施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正在廣袤的浙江農村持續迸發出活力。以日漸改善的農村人居環境為基礎,從破壞生態“賣石頭”到共建共用“賣風景”的轉變不斷上演,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正越走越寬。

  天臺縣後岸村村民陳中萍家門口的石板是這個小山村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20世紀90年代,我們家和其他村民一樣從事石礦開採,雖然收入高了,但環境和健康付出的代價也大。”2011年,在村黨支部書記陳文雲的倡導下,作為黨員的陳中萍帶頭關停石礦,開起了農家樂。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後岸村82家農家樂遊客盈門。陳文雲説,得益于新開發的“夜後岸”旅遊項目,今年國慶期間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30%左右,收入上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大家更堅信當初做了正確的抉擇。

  浙江省生態環境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9月,浙江省103個流域考核斷面中,Ⅰ至Ⅲ類水佔95.1%,同比上升2.9個百分點;11個設區城市日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86.9%,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9微克。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係統性、長期性的工作,浙江將立足生態省優勢,用更高標準構建生態文明共建共用的新格局,真正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白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漠金秋胡楊林
大漠金秋胡楊林
雲霧龐泉溝
雲霧龐泉溝
金秋遊花海
金秋遊花海
湖南長沙:華燈上 夜未央
湖南長沙:華燈上 夜未央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1721125118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