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科院監測長時間序列中國濱海互花米草入侵進程
2019-05-30 15:13: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長春5月30日電(記者金津秀)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首次監測長時間序列中國濱海互花米草入侵動態及空間擴張進程,為開展我國濱海濕地生態治理提供科學參考。

  互花米草原産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較強適應性和耐受能力。20世紀80年代,我國廣泛引種互花米草,用于濱海地區促淤造陸和保灘護岸等生態工程,但也導致入侵灘涂、威脅本土植物及水鳥生存等問題。由于互花米草具有極高繁殖能力,適生緯度跨度大,如何及時監測分析其入侵動態與擴張進程,一直是領域內公認的難題之一。

  團隊負責人王宗明研究員介紹,此次研究歷經6年時間,利用長時間序列中分辨率遙感數據,建立互花米草影像光譜和紋理特徵庫,構建高精度、多要素的長時間序列互花米草入侵動態與生態環境變化數據集,包括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四期數據,闡明瞭互花米草空間擴張進程。

  研究發現,截至2015年,互花米草入侵面積達546平方千米,比1990年擴張502平方千米,北起河北、南至廣西均有分布。其中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入侵面積最大,佔總面積的92%,特別是江蘇鹽城、上海崇明、浙江寧波成為互花米草入侵熱點區域,入侵面積均超過5000公頃。

  研究還發現,入侵濕地類型以濱海灘涂為主,佔比達93%,其次為濱海鹽沼。約三分之一的互花米草分布在7個濱海濕地國家級保護區內。2000年以來,受水産養殖開發、基建佔用等人類阻控活動影響,部分區域互花米草面積出現萎縮。

  “這説明濱海濕地生態係統保護仍面臨較大壓力。”團隊骨幹毛德華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對互花米草的科學治理及可持續利用研究有待深入,需建立更高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數據集,下一步將從生態環境效應及國內外對比分析等角度,完善互花米草入侵演變機制及對策研究。

  據悉,相關研究係列成果已發表在《遙感》《感測器》等遙感期刊上。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張家界雲海
張家界雲海
第72屆戛納電影節閉幕
第72屆戛納電影節閉幕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56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