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談中醫傳承:堅持中醫思維 深耕“明天”的戰場
2018-06-01 08:12:16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沒有弄清本質卻一窩蜂而上,中醫可能會被消費掉。”“一味死守,中醫最終只會變成博物館裏的藏品”……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坦言,現在是中醫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面對滾滾向前的時代腳步,何裕民一直在思考中醫人是否做好了準備。

  中醫如何傳播?怎樣傳承?傳承什麼內容?“如果不能明確這些問題,中醫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在何裕民看來,中醫人需要立足當下,將中醫“接著講”,闡釋中醫現代價值;需要面向未來,潛心研究,深耕中醫“明天”的戰場。

  豐富時代氣息 中醫需要“接著講”

  “當前是中醫發展最好的時代,政府在政策層面給予了諸多支援,但現在的中醫傳承做得並不好。”何裕民認為,這與中醫人沒能“講好”中醫不無關係。

  “中醫在維護民眾健康中的價值是不可忽視的,但對于現代人而言,中醫經典往往和‘晦澀難懂’、‘陳舊’這樣的詞聯繫在一起,長此以往,中醫的受眾會越來越小,其價值也將難以體現。”對此,何裕民深有體會。

  “40年前,一心奔西醫的我在考入大學之後被指派去學習中醫。當時心裏是很不情願的,甚至想過要退學再來一次,但是沒有成功。後來就硬著頭皮把那些難懂、難記的中醫經典背下來應對考試,到底是什麼意思,在當時也並不清楚。除此之外,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看西醫的書籍。”採訪中,何裕民用一個個病例,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由厭惡中醫、排斥中醫,到相信中醫、應用中醫、探究中醫的過程。何裕民説,從醫40年間,看過的病人很多,但有幾例的影響是無法抹掉的。

  “我在剛剛畢業的時候接收了一位癌症患者。住院手續都是他自己辦理的,但是在住院化療4天後就去世了。當時看著患者家屬站在那裏一聲不吭,我很難受。後來翻看診療紀錄,治療過程沒有問題。那個時候我開始思考,如果不進行化療,情況會怎麼樣。之後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位病人,病情也是比較嚴重,但是在用中醫藥治療調理,這位患者又生活了多年。”何裕民説,“這兩個案例,或許並不能形成嚴格的對比實驗,但是卻讓我很幸運地看到了中醫治病的效果,所以能夠改變對中醫的看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機會。”

  “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講課方式,在‘00後’長大後,可能根本聽不懂中醫在講什麼。聽不懂如何有興趣?沒興趣如何成長?所以,不能依賴別人,更不能有‘依賴政策’的想法。”何裕民認為,在堅持中醫思想的基礎上,中醫“如何講”很重要,一定要讓更多的人能聽懂、看懂中醫在講什麼,中醫的語言需要新的時代氣息。

  “所以,中醫不能只是‘順著講’,需要‘接著講’,要賦予其新的現代意義,要改變按照原文強行翻譯、解釋、闡發的思維,或者套用西醫學思路的做法。”對此,何裕民解釋道,一方面,中醫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如今有所不同,一些健康問題的本質特點已經不盡相同。另一方面,中西醫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生拉硬拽”的套用沒有多少人會欣然接受。

  “一些病人會問我,‘醫生,我是陰虛還是陽虛?’我一般不會直接回答。因為對于他而言,陽虛還是陰虛並不重要,解釋半天也聽不懂,我要説明的是各種表現出來的病症,這樣他就可以聽懂了。”看似把“陰虛”“陽虛”兩個字復雜化了,但是對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而言,是簡化了。能看懂、好理解,何裕民認為,這是中醫有效傳播傳承的一個基礎。

  堅持中醫思維 解決時代難題

  語言表達的變化,是時代前進的重要表現之一,除此之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中醫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在何裕民看來,當今時代背景之下,僅僅依靠語言的轉換,並不能始終支援中醫前行。中醫人還要結合時代發展,用更高的視角看待中醫發展。

  “中醫有好的內涵,也有一批有能力的中醫人,但有些人沒有意識到中醫藥既要承接傳統,又要解決‘明天’的問題。”何裕民認為,“讓社會倒退到曾經中醫大發展的時代並不現實,時代和環境的變遷,已經讓中醫面對的疾病發生了變化,所以必須直面未來臨床需求,將中醫經典賦予現代價值。”

  “當前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未來阿爾茨海默症的患者數量會驟增。”以阿爾茨海默症為例,何裕民表示,中醫人應該為“明天”即將面臨的醫療環境做好準備。

  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超過700萬,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阿爾茨海默症的預期患者數量也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而激增。

  “西醫目前還沒有找到完全治愈阿爾茨海默症的辦法,不過中醫能夠提供解決思路,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在説‘中醫思維’。有了中醫思維,更多的內容,我們可以努力去研究。”何裕民認為,不僅僅是阿爾茨海默症,還有當前高發的腫瘤、常見的老年病、心理疾病……中醫可以研究的內容有很多。“而這,需要中醫人靜下心來,精耕細作。”何裕民補充道。

  靜下心 精耕細作是關鍵

  採訪中,除了“時代氣息”,何裕民提到最多的,便是“靜下心來”。

  “中醫診療不需要大型設備,所以有一些小有成就的醫生走穴串醫院看病賺錢,過度追求眼前利益。”何裕民指出了當前中醫執業醫生群體中一個並不少見的做法,他認為,如此浮躁而缺乏探究精神,忽視總結、沉淀的重要作用,對中醫發展十分不利。

  “中醫是有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應用價值的,如果不加以利用、提升,就完了。我們大規模地建設醫院、組織培訓,我們要講的內容是什麼?”何裕民認為,如果中醫人能夠前瞻性地探索研究未來可能面臨的醫療難題的解決方案,我們便無須再擔憂中醫的影響能否提升,能否在臨床大規模普及。

  “在學術水準、科研環境、評價體係等內外因素的影響下,我們缺乏深入挖掘以及用中國人的思維、中醫人的思維解決問題的精神。”對此,何裕民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對于學術研究評價機制進行調整,堅持中醫思維,鼓勵前瞻性研究,對接社會需求。“中醫不應過度強調在SCI上發表文章的數量,我們要強調對接前沿、中醫特色、臨床效果。”何裕民説,我們不排斥中西醫結合,但中醫是中國原創,研究也一定要堅持中醫特色,“以我為主”。

  另一方面,形成良好的外部環境。何裕民説,“這個外部環境包括為潛心研究、深耕中醫藥研究最後一公里的人提供‘衣食無憂’的環境、保證他們不被沒有必要的考核標準所累等。屠呦呦對于青蒿素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這樣的堅持很難,他們不應該被一些無關的事情打擾。”

  “中醫可以研究的事情真的很多。”雖然同時掌握中西醫知識,何裕民在臨床中仍舊以中醫為主。“中醫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西醫是不一樣的。西醫解決單一的、確定的問題,以靶點治療為例,效果可能只有幾個月。相比之下,中醫是綜合的、氛圍的、基礎的,可以從心理等各個方面解決問題。”何裕民坦言,中醫發展有空間,也有阻力,但他仍然堅信,當前是中醫發展最好的時代。(王奇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空軍首支殲-20部隊開展多型新機編隊協同戰術訓練
空軍首支殲-20部隊開展多型新機編隊協同戰術訓練
尋找“三點半”難題的破解之道
尋找“三點半”難題的破解之道
航拍黃河壺口瀑布
航拍黃河壺口瀑布
上學夢何處安放——敘利亞女孩阿明娜的危樓生活
上學夢何處安放——敘利亞女孩阿明娜的危樓生活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111229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