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新漕運”的使命擔當

2020-12-02 08:31:05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48期

  

  文 | 金沙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考察。在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其發展建設歷程和發揮調水、排澇、泄洪、通航、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情況。他指出,要繼續推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完善規劃和建設方案,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迴圈的生命線。

  大運河舉世無雙,與氣勢宏偉的長城一樣,是世界文化遺産。這項偉大的水利建築,以其人類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裏程最長、使用最繁忙著稱于世,孕育了生生不息的運河文化,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沿河人民,滋生了星羅棋布的城市村鎮,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化遺存,這是運河兩岸人民世代創造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大運河豐功偉績不勝枚舉,“漕運”功能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漕運者,水道運糧也。”國家利用大運河將以公糧為主的戰略物資運送到京師和軍營等地方,對合理配置資源、救災應急、維護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既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國家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都水利樞紐考察時的講話,給我們弘揚運河文化指明瞭方向。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規劃建設,就是大運河漕運功能的新生。“新漕運”是指利用大運河將優質水資源輸送到華北缺水地區,以平衡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的格局,讓大運河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造福沿岸人民。

  “新漕運”與過去漕運的最大區別在于:昔日以運糧為主,今天以運水為主。數量充沛、品質穩定的長江水資源,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起著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大運河“新漕運”的歷史使命重任在肩,責任擔當義不容辭,這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集中體現,是“全國一盤棋”的形象展示,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實踐。

  毋庸諱言,運河這條致富河、幸福河,一段時期因過度開發而發生生態危機。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運河流域的人民痛定思痛,壯士斷腕,退漁還湖涵養生態,淘汰落後産能保護環境,逐步恢復了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為南水北調“新漕運”提供了堅強保障。將“新漕運”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辦好,還需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有好的思路、好的辦法。

  把綠色發展放首位,確保水資源安全。從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揚州,到沿線所有的城市鄉村,都應以新發展理念為尺規,高品質發展為主題,嚴格落實大運河保護核心區、控制區、拓展區要求,及早清退對水體有可能污染的工廠企業和養殖場,推動運輸能力的轉型升級,引導運輸船只替換新能源動力,減少排放,修復生態,涵養水源,提高水源的自凈能力。

  引入市場機制,確保水資源合理利用。一方面,通過政府“有形的手”,合理規劃沿線城市的人口規模、産業結構,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業;另一方面發揮市場“無形的手”作用,引入水交易機制。按第三方機構對水質、流量評估,結合水資源提供單位的投入和運作費用,合理定價,收取水資源使用費,形成誰用誰付費、多用多付費的水資源交易制度,倒逼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習慣的養成。

  積極開展國情水情教育,確保節約用水深入人心。“北缺南豐”是我國水資源分布的顯著特點,要利用面廣量大的水利設施,開展形式多樣的國情水情教育。“南豐”地區聚焦水環境保護,引導更多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大運河,積極開展大運河環境保護志願者活動,讓千年運河水清岸綠景美。“北缺”地區則要在保護水環境的同時,把節水教育作為重點,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科研院所,通過新舊對比增強水資源來之不易的教育,企業轉型升級增強節水可行性的教育,良好生活習慣養成增強節水人人可為的教育,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節水光榮、浪費可恥的濃鬱氛圍。

  大運河“新漕運”既是當代中國的一項創舉,也是服務國家戰略的重大工程,更是造福于民的根本大計。它是長期艱巨的係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成立統一的大運河水資源管理機構;需要沿線城市鄉村協同動作,共治共用;需要法治保障,用剛性的制度保障這項促進南北協調發展的惠民之舉落到實處。(作者為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