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産導向回歸生活導向,成都為何讓人羨慕

2020-11-23 09:18:38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47期

  

一大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助力成都成為全國復工復産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

克服傳統開發區重地理集中、輕産業集聚等弊端,整合産業園區,構建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産業功能區,形成高效協同、開放共用的産業生態圈

聚焦實體經濟、智慧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等推出“城市機會清單”,為新經濟企業的前沿技術和創新模式提供落地空間和載體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任硌 葉含勇 李倩薇

  

  藍天、白雲、清新的風,晴朗的秋日,一個人駕車從成都市中心一路南行,沿途芳草碧樹,淺丘連綿,河湖交織……成都科學城、天府總部商務區、西部國際博覽城就點綴在這片“藍綠”空間裏,這裏是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在成都科學城不遠處的麓湖公園社區,羅冰梅正在“麓色菜園”中打理蔬果。在社區旁邊,由地鐵、市域快線、快速公交等構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係,線網密度已達0.3公里/平方公里,到中心城區只需要15分鐘車程。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四川天府新區,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近三年來,成都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産導向回歸生活導向,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成都春熙路—太古裏商圈作為城市新地標及中國西部最具國際化的城市綜合體,引領著潮流與購物的風向標 張青青攝

  産業功能區探索“人城産”融合

  當前一些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日益被“大城市病”所累——很多市民的感受是,每天通勤兩三個小時上下班,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竭。

  2017年以來,一場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的革命在成都全面推開,傳統的經濟開發區迎來了全新2.0版——産業功能區。

  藍天下,橘紅、米黃、墨黑等色彩構成的建築外立面,洋溢著浪漫、奔放的氛圍,這裏是成都影視城産業功能區。隨著國家級超高清創新應用産業基地等産業板塊的落地,目前成都影視城已落地注冊企業160家,正在全力打造集影視拍攝、特效制作、文創旅遊、藝術展演、會議博覽于一體的國家級影視科創基地。

  成都影視城管委會負責人介紹,作為成都市66個産業功能區之一,成都影視城與郫都區團結街道在地域上重合,正在探索“鎮(街)區合一”管理模式,這需要改革開路,以制度創新促進産業功能區與屬地鎮街融合發展。

  在雙流航空經濟産業功能區,“局”與“區”進一步走向化學融合,即將涉企行政審批事項較多的“經濟主體局”下沉,分別與各産業功能區管委會合署辦公,主要負責人“一肩挑”,同時又在區行政審批局等職能部門設立園區服務科,科室及人員也“下沉”,以此提高職能部門服務企業的責任感和工作效率。

  “以前開辦一個企業,要拿著資料從廠裏跑到區裏審批,有時候資料不全要來回跑,一周能搞定就不錯了。現在半天就辦完了。”在成都雙流自貿區政務中心,成都大陸希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張敏説,改革讓企業輕裝上陣。

  記者注意到,成都探索推進的産業功能區建設,是對經濟工作組織方式的創新。傳統開發區存在“重地理集中、輕産業集聚”等弊端。成都的創新在于,它對112個産業園區進行整合,聚焦主導産業制定産業鏈全景圖、産業生態發展路徑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名錄表“兩圖一表”,構建了66個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産業功能區,形成了14個高效協同、開放共用的産業生態圈。

  以飛機發動機維修為例,雙流航空經濟産業功能區依托航空維修産業鏈頭部企業四川國際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構建了集“原材料—生産商—貿易商—使用方”為一體的産業鏈,以及相應的物流供應鏈體係,支撐四川國際在今年上半年承接維修航空發動機62臺、維修費用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12.6%,帶動功能區航空維修産業逆勢增長,航空維修營收突破30億元。

  得益于生産要素集聚和産業配套同城化,京東方、英特爾等企業的訂單逆勢增長。1~9月,成都電腦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上半年,産業功能區集聚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新增市場主體18萬戶、佔全市63.8%。

  根據成都市最新規劃,産業功能區不斷升級。今年,成都在産業功能區規劃建設了54個科創空間。以科創空間為載體,推動優勢資源向産業功能區集中集聚,力爭85%的産業配套和85%的生活需求在産業功能區內解決。

3月25日,市民在成都市新都區天府沸騰小鎮吃火鍋 胥冰潔攝/本刊

  新經濟活力指數躋身全國前三

  “我用它查詢了車輛14天內是否途經疫情嚴重地區,看到確定資訊放心多了。”跑運輸的李蘇華説,一款能檢測行車軌跡的手機應用軟件,幫助他降低了途中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風險。

  這款助力企業防疫保産的手機應用,由成都新經濟企業積微物聯開發。疫情爆發之初,成都新經濟企業踴躍戰疫,一大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助力成都成為全國復工復産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

  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成都早早就向新經濟張開了雙臂,2017年11月,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統籌新經濟發展的市級專門機構——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鮮明提出要加快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

  其中最具新意的探索,就是首創“城市機會清單”,推動産業扶持、企業發展從“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

  記者從成都市新經濟委獲悉,2019年,成都共發布四批次城市機會清單,提供了十二大類1500余條供需資訊,促成供需合作200余項。今年1~10月,成都圍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後經濟復蘇以及區塊鏈應用相關主題,集中發布4批次城市機會清單,共計涉及政府和企業供需資訊1300余條。

  “疫情之下,機會清單幫助我們增強了發展韌性。”醍摩豆(成都)資訊技術有限公司CEO陳權告訴記者,公司在2020年成都市公布的第一批疫情防控能力清單上發布智慧教育課堂解決方案,與全國上百所學校達成採購合作,企業線上線下混合智慧教研業務實現逆勢增長,用戶數同比增長200%以上。

  在此基礎上,成都進一步創新“城市機會清單”供場景、給機會行動,提出“雙千”計劃,即今年將面向社會發布1000個新場景和1000個新産品。截至11月10日,成都聚焦天府綠道、高品質科創空間、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東部新區建設、公園社區發展、“三城三都”建設、智能制造産業創新等領域,在“雙千”發布會上已面向全社會發布800個新場景、800個新産品。

  歷經3年創新開拓,成都新經濟活力指數躋身全國前三,6家新經濟企業成功上市,獨角獸企業實現了從0到7家的突破,新經濟企業從24.6萬家增至42.7萬家、增長近76.6%,新經濟企業累計獲得風險投資從40億元增至520億元。

  寫出城市精細化治理大文章

  “疫情發生後,下遊一家企業拖欠我們上百萬元合同款,多虧了陳書記幫助我們積極起訴,才及時拿到了救命錢。”成都一家高科技公司創始人告訴記者。

  “陳書記”叫陳軍,是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聯治街區綜合黨委書記。疫情發生後,他與綜合黨委成員積極為街區2000多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産排憂解難。

  作為成都市新經濟活力區,桂溪街道有企業2.3萬余家。街道黨工委書記巫全根介紹,2018年以來,桂溪街道積極推動黨組織向小區、樓棟、商業樓宇延伸,並攜手駐區企事業單位組建黨建聯盟,全方位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實際上,這正是成都以社區為切口,構建新型基層治理機制的成效之一。

  社區是城市的神經末梢,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成都現轄近4000個城鄉社區、近2萬個城鎮小區。以往,不少社區面臨治理難題,秩序管理差、環境衛生差,公共資源沉不下去,神經末梢疏通不了。

  面對城市發展治理的新問題新挑戰,成都市回應民生關切,積極探索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現代治理路徑。2017年9月,成都市率先在市縣兩級黨委序列成立專門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機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

  “這相當于在黨口建立了一個民生部門,是挺進改革無人區的一次探索。”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雷科介紹,成都全新成立社治委,是想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優勢,把分散在幾十個相關部門和機構的治理資源打包下沉到社區,破解“一個部門做不了、多個部門做不好”的九龍治水難題。

  根據成都市的改革方案,社治委履行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合資源、重點突破、督導落實等職能。相應配套改革包括加快推動街道職能轉變,將招商引資職能劃轉産業功能區和專業機構,推動街道進一步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深入推進社區改革,把社區證明事項從313項縮減到15項,同時建立社區專項資金,讓社區有資源有能力為居民服務;把黨建引領向小區延伸,新建7575個居民小區黨組織,解決治理難題2.3萬個。

  堅持治理與發展並舉,3年來,成都逐漸探索形成以“一核(黨建引領)三治(自治、法治、德治)、共建共治共用”為鮮明特徵的新型基層治理機制。

  成都成華區和美社區是一個大型商業社區,20多名社區幹部的服務對象,是居住在19個小區的約8萬名居民。圍繞居民生活所需,和美社區已培育群眾組織36個,策劃開展活動140余場,覆蓋社區90%以上居民。

  “疫情發生後,我們一個下午就組織起上千人的排查隊伍,僅用3天就把社區居民梳理一遍,對疫情大數據了然于心。”和美社區黨委書記羅熠説。

  據成都市委社治委統計,疫情發生後約一周,成都就組織49萬余人對6.37萬個城鄉小區(院落)1993.96萬人實施了全覆蓋排查。截至目前,成都市新冠肺炎感染率僅為十萬分之一,是全國千萬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構建“只有更好”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前段時間,一部以歷史文化、大熊貓、成都美食為主題的係列短視頻上線後,迅速傳播到俄羅斯、美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

  一位哥倫比亞網民評論:“我喜歡那裏的天氣和很辣的川菜,同時這個城市非常美好、現代、傳統,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人們也很友好,而且他們還有熊貓!”

  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選擇成都,主要還是喜歡這裏的愜意。

  “太古裏的人們似乎不用上班,軟件園的人們似乎不用下班;人民公園的人更愛喝蓋碗茶,環球中心的人更愛喝星巴克;玉林的人吃飯在樓下蒼蠅館子,二街的人吃飯要開車去大商場;建設路全是正宗四川話,天府三街全是標準普通話……”

  類似這樣時不時就要在社交媒體刷屏的網絡段子,寫盡了成都的生活味和國際范。這種樂活狀態與成都持續打造生活型城市的努力分不開。

  近年來,成都持續推進的“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和“全域增綠”,為市民喚回了更多的藍天白雲、碧波蕩漾。同時,成都以企業和市民感受為第一尺規,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1553項依申請辦理審批服務全部實現“網上可申請”,全面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企業開辦“一日辦結”。

  疫情發生後,成都讓很多地方羨慕的煙火氣,正是來自城市運營者這種一以貫之的人本情懷。在疫情最吃勁的時候,開進社區的超市便利店,很多是24小時營業。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成都創新出臺了允許臨時佔道經營等措施,新創造的10萬多個就業崗位,迅速重現了市井煙火氣。

  “高新區工作人員萬天源作為服務專員,一直主動與我們保持長期聯絡關係,進行一對一服務。在萬天源的協調幫助下,我們很快就獲得了建設銀行300萬元的授信,讓我們近期在科研和産品開發中,不再為資金發愁。”成都微康生物公司創始人唐勇告訴記者,新經濟企業往往都是輕資産,政府的幫忙是雪中送炭。

  在企業復工復産最困難的時候,成都迅速組織開展了“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行動,8個産業專班、1萬多名服務專員持續蹲點服務至今,一對一為企業解決原材料不足、供應鏈受阻、用工緊張等實際困難。上半年累計為企業解決問題逾1.5萬個,減免企業稅費、社會保險費495.7億元,節約用電用水用氣成本超過5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援619億元。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正在承擔更新的國家使命。

  今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新的國家戰略。成都的使命就是與重慶相向而行,引領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既能安放靈魂,又能享受生活。這樣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確實令人向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讓胡裕華興奮不已。10余年來,作為全球房地産顧問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董事長,他每月往返成都重慶,見證了兩地的發展與融合。

  “兩地生活更加便利,同時又保留著特有的歷史文化。”去年,胡裕華所在的華西區業績與利潤創下歷史新高。在他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強力助推,會讓成都、重慶獲得更加充足的相向而行的發展動力,在中國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的發展目標將變得更加可期,中外企業也將更多獲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