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息、生機盎然,疫情下的四川經濟新活力觀察

2020-11-23 09:12:53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47期

  

協同改革先行區是自主探索的四川“試驗田”,希望能把國際經貿規則和新的開放理念在更大范圍傳播開來,加快形成全域開放態勢

主幹帶動、多支競發,兩年來,新戰略推動四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疫情之下,“一幹多支”更多彰顯了優勢互補、抱團取暖、共克時艱的韌性力量

為破解科研成果市場轉化難題,四川率先開始了科技界“小崗村試驗”——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任硌 葉含勇 陳健

 

  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改革開放以來,由投資、生産、流通、消費、外貿構成的經濟大流動大迴圈,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使經濟社會充滿生機活力。

  在四川,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強烈阻滯,但這種“流動”沒有停止。

  上半年,四川農民工轉移輸出就業2380.1萬人,居全國前列,其中省外輸出就業同比增加22.8萬人;前三季度,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二,僅次于廣州白雲國際機場。3~6月,雙流機場吞吐量連續排名內地千萬級機場第一;特別是5月,雙流機場起降架次躍居全球第一,成為當月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川流不息”復活了“一池春水”。

  前三季度,四川省外貿進出口總額5916.7億元,同比增長22.7%,增速位列全國第一;進入二季度,四川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全國排名第六,達到34905.0億元,同比增長2.4%。

  行走成都、綿陽、德陽、宜賓、達州、眉山等川內各地,記者發現,地處內陸腹地,四川是近年來GDP排名位居全國前六的唯一一個西部省份。疫情下的快速恢復,是四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趨勢的一種延續,其底蘊則是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有力實踐,即用好改革創新關鍵一招,構建協調、開放發展新格局,推動經濟發展活力持續綻放,抵禦極端風險考驗的韌性不斷增強。

川藏第一橋——大渡河大橋(9月16日攝) 劉坤攝/本刊

  全域開放聚外力

  四川省衛健委統計,截至11月11日0時,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78例,累計治愈出院728例,死亡3例,183個縣份全部為低風險區,發病率和病亡率均為全國較低水準。對于一個有9100萬人口的大省而言,取得這樣的防控成效不容易。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也沒有停滯。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GDP實現34905.0億元,同比增長2.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7.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已達到常年的增長水準;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16.3億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全國平均水準小2.4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收窄2.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9%、8.6%。

  記者走訪了解到,被疫情按下“暫停鍵”後,四川經濟發展還能取得這些成績,與四川見事早、行動快,判斷準、措施實,始終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的努力分不開。

  1月16日,成都市發現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觀察病例後,四川省委立即做出部署,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在全國率先推行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策略,運用大數據排查重點地區來川人員資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抓緊研發推出檢測試劑,上線遠端會診係統和線上健康申報查詢係統等。

  一手抓精準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恢復。2月3日起,四川有序復工。針對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四川及時出臺緩解中小企業困難13條、扶持個體工商戶10條和“電10條”“稅10條”等措施;針對疫情催生的新機遇,四川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無人配送、醫療健康等産業。

  面對現實就業壓力,四川持續開展“春風行動”解決農民工外出務工難題,與很多省份建立健康檢測互認機制,前5個月轉移輸出農民工數量居全國之首,上半年農民工轉移就業突破2380.1萬人,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25萬人。

  6月13日上午,一架ARJ21飛機從成都雙流機場起飛。與以往不同,這架飛機客艙裏的座椅全部拆掉,客艙裏裝滿了貨物,沒有一名旅客和空乘人員。這是成都航空執行的首個“客改貨”航班。該航班搭載5噸普貨快件,從成都飛往深圳。

  針對疫情給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四川一手加密國際班列,一手推動國際(地區)航線“客改貨”。至今年6月底,成都先後開通了舊金山、倫敦、悉尼、東京等19條通達五大洲的“客改貨”航線。

  流動釋放動能,加快經濟復蘇。

  在四川省首個省級新區宜賓三江新區,四川朵唯智能雲谷2月9日就全面復工復産。該公司負責人何明壽介紹,宜賓市敘州區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勞務基地送工到企,並幫助企業制定融資方案,還專門出臺9條智能終端産業支援措施。前5個月,朵唯出貨375萬臺(片)智能産品,其中六成銷往國內市場。

  外貿進出口尤其搶眼。據四川省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四川外貿進出口總額5916.7億元,同比增長22.7%,增速比上半年高1.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3374.6億元,增長23.1%;進口額2542.1億元,增長22.2%。

  “疫情期間跨境電商總業務量中有70%是出口訂單。”成都自貿通供應鏈公司王平介紹,上半年,公司依托中歐班列(成都)累計發運貨物7258TEU,合計28億元;同時,公司開辟了常態化跨境電商出口業務,累計實現出口104萬單,幫助更多中小微企業建立出口歐洲的新通道。

  經濟迅速復蘇,更與四川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的持續探索分不開。四川是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紐帶與核心腹地。站在新的起點上,四川牢牢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期,加快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2018年6月召開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創新提出了“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立體全面開放新戰略——突出南向,深化與南亞、東南亞等合作;提升東向,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中原經濟區、華中經濟區合作;深化西向,推進對歐高端合作;擴大北向,主動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在加強通道建設的同時,四川創新打造高水準開放平臺。以四川自貿區發展為例,按照《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只包括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川南臨港片區三個片區。但四川依托自貿區建設了協同改革先行區,首批有德陽、資陽、眉山、南充、自貢、內江和溫江7個,今年將達到15個。

  四川省自貿辦負責人表示,協同改革先行區是自主探索的四川“試驗田”,希望能把國際經貿規則和新的開放理念在更大范圍傳播開來,加快形成全域開放態勢。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俯瞰     姜曦攝

  “一幹多支”強內力

  作為西部重要大省,四川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也是基本省情,發展不足是最突出的問題,産業結構、區域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

  這種不平衡突出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首位城市與其他市州相比體量懸殊,成都市經濟總量是排名第二的綿陽市的6.7倍。城鄉發展也不平衡,成都平原經濟區8市以佔全省17.8%的面積,承載了45.8%的人口、貢獻了60.6%的經濟總量,而“三州”(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佔全省面積60.3%,人口只佔8.4%,地區生産總值佔5.3%。

  有專家指出,四川經濟發展所呈現的這種不平衡在全國都有代表性。為此,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新戰略,“一幹”即促進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多支”即推動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等競相發展,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

  主幹帶動、多支競發,兩年來,新戰略推動四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疫情之下,“一幹多支”更多彰顯了優勢互補、抱團取暖、共克時艱的韌性力量。

  今年5月,在宜賓三江新區極米智能光電産業園,成都極米科技董事長鐘波告訴記者,公司抓住疫情期間居家消費大幅增長的機遇期,在宜賓市緊急提供的1萬平方米周轉廠房裏加班加點生産投影儀。春節期間,整個生産基地只放了一天假。鐘波説,極米宜賓産業園項目全面達産後將帶來約50億元的年産值。

  “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産在宜賓”“總部在成都、基地在宜賓”“上游在宜賓、下遊在成都”,今年5月13日,成都市與宜賓市簽署合作協議,明確兩市將深度構建産業互動模式,成都將宜賓作為産業補鏈、延鏈、強鏈的重要基地,重點在裝備制造産業園等6大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産業生態圈。

  盡管如此,四川對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瓶頸有著清醒認識。首先是“一幹”還不夠強。2019年,成都GDP為1.7萬億元,佔全省36.5%。但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中心城市相比,成都經濟發展水準和輻射帶動能力還有較大差距。其次,“一幹”與“多支”的互補性、聯動性、協同性仍待增強。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一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正是四川加快補短板,深入實施“一幹多支”發展戰略,更好擔當國家使命、服務戰略全局,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歷史機遇。

  據四川省今年出臺的成德眉資(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指導意見,四川已將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撐性工程、實施“一幹多支”發展戰略的牽引性工程加快推進,力爭到2022年成德眉資區域內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7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

  一些可喜變化正在發生:德陽等地已開設巡回巴士線路接駁成都地鐵,四市公共交通實現“一卡通刷、優惠互享”,連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資陽市的軌道交通資陽線于近期正式立項,投資40.85億元的廣漢—青白江融合經濟示范區基礎設施項目剛剛開工,構建德陽高新區與成都國際鐵路港一體化道路交通體係……

  除了加快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7月27日,隨著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正式揭牌,成德眉資“同城化”正在全速係統化推進,相關目標任務包括加快向現代産業協作共興、大力提升協同開放水準、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深化同城化體制機制改革等。

  生産車間燈火通明、車輪飛轉。資陽市安岳縣渝成制鞋産業園負責人高東説,園區2015年建成時有18家四川鞋企,目前已簽約300多家企業,不少是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知名鞋企,已有工人8000多名,2019年實現産值30億元。而轉出傳統制鞋業的成都“中國女鞋之都”,則推動産業創新發展,形成錯位競爭格局。

  改革創新添活力

  保持活力的深層動力,是改革創新。

  從迄今年代最久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有“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美譽的宋代“大英卓筒井”,人類第一張紙幣——宋代“交子”,到新中國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廈”,第一家農家樂成都郫縣(現郫都區)徐家大院……四川人從來不乏創新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率先拉開國企改革序幕,率先試點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川先後被確定為國家係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自貿試驗區。

  為破解科研成果市場轉化難題,四川又率先開始了科技界“小崗村試驗”——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

  過去,高校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歸高校所有,職務發明人沒有專利權。在推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高校有權利無動力,職務發明人有動力無權利,許多科技成果發表後就被鎖在櫃子裏,變成了“陳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目前約為10%,與發達國家40%~60%的水準有較大差距。

  為此,四川挺進改革深水區,觸及科技成果所有權這一核心,明確支援在川科研院所、高校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

  在率先試水該項改革的西南交通大學,林建輝教授率領的團隊主要從事高鐵運作中高速旋轉件的主動安全監測。正是林建輝團隊的攻堅克難,讓中國成為最早完成“旋轉件早期故障監測與預警係統”的國家。目前該係統正在全國高鐵列裝。

  “混改”後,林建輝引入市場資源,成立了天佑路航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職務發明成果評估作價入股後,林建輝團隊和學校加起來佔股60%,其中團隊持股佔大頭;其余40%的股份由參與運營的市場主體持有。“如果沒有職務發明的權屬改革,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林建輝深有感觸地説。

  除了這些領風氣之先的“國字頭”試驗,“放管服”改革也取得明顯成效。

  2019年,四川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1項,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係統實現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天府通辦”注冊用戶達1107萬個,全省依申請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達98%。

  疫情發生後,四川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上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係統、推行“一網通辦、一網通管”等創新舉措助力復工復産,截至5月底已線上審批、核準、備案投資項目1.76萬個、總投資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讓企業輕裝上陣。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是四川眉山市一家農産品加工企業。2019年該公司新建了一棟員工宿舍樓,又給老宿舍樓加裝了電梯,還給所有宿舍安裝了24小時熱水和無線網絡。“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公司還能拿出錢來改善員工住宿條件,主要原因是減稅降費讓企業輕裝上陣。”吉香居副總經理王艷麗説,2019年公司減稅降費2000萬元左右。

  在2019年新增減稅降費810億元、惠及310多萬戶市場主體的基礎上,今年四川針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及時出臺緩解中小企業生産經營困難“13條措施”,明確免征車船稅、免征房産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個體工商戶定額調整、延期繳納稅款等4項稅收支援政策,上半年累計為企業減免稅費385.4億元。

  同時,國企改革也在發力穩增長。作為四川省國企改革首批試點企業,長虹集團于2015年6月正式改組為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近年來,長虹在新能源、民生物流等十多家子公司探索員工持股,持續探索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新經濟新業態成為“老國企”的新增長點。

  “我們正在研究制定四川國有資本‘十四五’發展規劃。”四川省國資委主任徐進説,四川力爭到2022年全省國企資産總額突破12萬億元,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利潤總額突破800億元;培育世界500強企業2家、中國500強企業10家以上,形成一批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千億企業”。

  滾滾長江東逝水。川蜀大地上,後浪接續前浪,不斷迸發出新的動能、新的活力,開創治蜀興川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