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三大體係助推鄉村産業振興

2020-03-17 08:49:27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11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

中國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的本質要求是,在農業生産集約化、高産優質化和發展可持續的基礎上,把涉農二三産業盡可能留在農村,把就業崗位盡可能留給農民,把增值收益盡可能分給農民

現代農業生産體係即農業生産服務體係,包括農業的科技化、水利化、機械化等,是農業産業體係的基礎性工程

現代農業經營體係是農業産業的組織形式,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村生産關係調整的重點,其核心是,既要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又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亞飛

  

  産業振興,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物質基礎,是解決農村等相關問題的關鍵因素。

  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現代農業生産體係、現代農業經營體係,並稱農業三大體係,是鄉村産業振興的三大支撐。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如何構建三大體係等問題,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

  現代農業産業體係要實現三大目標

  《瞭望》:如何理解現代農業産業體係?

  劉振偉: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之中,發展程度呈橄欖型分布: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呈現現代農業雛形,在全國比重較小;大部分地區現代農業元素與傳統農業元素並存,前者替代後者的速度隨著科技進步在加快;部分地區仍處于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的階段,主要分布在貧困、邊遠和交通不便地區。

  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改造傳統農業,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和生産要素,優化農業農村生産力布局,培育優勢産業、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和價值鏈長的産業,以核心企業為主導,形成上下遊關聯、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産業係統或産業集群。

  《瞭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要達到什麼目標?

  劉振偉: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重點要實現三個方面目標:

  一是保障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

  到2022年,按照全國14億多人口、每人平均消費主要農産品維持“十三五”時期的平均水準計算,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要達到6.5億噸以上,棉花600萬噸以上,食用植物油7000萬噸以上,食糖1500萬噸以上,肉類9000萬噸以上,水産品7000萬噸以上,奶制品4000萬噸以上,水果2.8億噸以上,禽蛋3100萬噸以上。

  實現上述目標絕非輕而易舉。2007年以來,我國農産品供給缺口逐漸擴大。目前,除水産品、蔬菜為凈出口、水果進出口基本平衡年際間小幅波動外,其他均為凈進口。

  保障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核心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通過立法,對糧食生産、品質安全、流通加工、宏觀調控、支援保護、價格形成及消費、節約、儲備等作出規范:

  第一,明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戰略。將“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方針轉化為法律規范,明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始終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1996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確定了糧食(含大豆)自給率要達到95%的警戒線。實踐證明,這個糧食自給率符合我國實際,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要繼續堅持既定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政策取向,同時利用國際優質農産品進口調劑國內余缺,緩解資源壓力。

  第二,規范糧食生産支援政策。完善産糧大縣獎勵、糧食風險補償基金等扶持政策,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産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産銷省區間的利益調節機制。對主産區發展糧食産業化和糧食加工給予政策扶持,支援發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精深加工。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的定向補貼力度。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補貼,擴大“綠箱”政策的實施范圍和力度。

  第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庫有機協調。嚴控基本農田紅線,確保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耕地品質保護提升行動,確保10億畝高標準農田不減少。創新糧食優良品種培育和生産技術,推進糧食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藏糧于技。深化糧食儲備制度改革,建立國家糧食安全儲備、企業經營性周轉儲備、農戶自儲等多元化多層次的糧食儲備體係。優化國家糧食儲備結構,明確産區儲備與銷區儲備的功能定位,減輕産區糧食儲備負擔。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庫有機協調,釋放糧食庫存壓力,有效防止生産大起大落和周期性生産波動。

  第四,建立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制。區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責任,不把糧食安全的保障責任全壓給中央政府;區分産區和銷區的責任,不把糧食的供給責任全壓給産區,銷區不能無限度依賴産區,也要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産出能力。

  第五,完善糧食安全保障宏觀調控制度。制定統一的糧食産、供、銷、儲、進出口調控政策;完善糧食收購、加工許可、流通監管、市場預警、資訊發布和應急保障管理制度;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國內生産與國際貿易有機協調機制,防止逆向操作。

  二是建立穩定的農民收入增長機制。

  21世紀以來,由于勞動力、土地、投入品成本快速上漲,受生産成本“地板”和農産品價格“天花板”雙向擠壓,主要農産品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挂,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乏力,要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三是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

  我國農産品供給種類多,優質綠色産品少,環境污染、面源污染、工業轉移污染給農産品品質安全帶來嚴峻挑戰。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要把農産品品質安全目標擺到重要位置,在生産過程、産品準出和市場準入環節加強管理。

  《瞭望》:怎樣才能建立穩定的農民收入增長機制?

  劉振偉: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的本質特徵,就是圍繞建立穩定的農民收入增長機制大做文章。具體而言,就是在農業生産集約化、高産優質化和發展可持續的基礎上,把涉農二三産業盡可能留在農村,把就業崗位盡可能留給農民,把增值收益盡可能分給農民。

  據實地調查,當前我國鄉村産業共建共用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與農民利益聯繫較為緊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從事農産品生産或初級加工,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數不多。一些工商資本把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變為建立自己的原料生産基地,與農民“切分蛋糕”而不是“做大蛋糕”,延長了産業鏈卻切斷了價值鏈,農民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增值收益。

  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要抓住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這個重點,提升鄉村産業發展層次和品質。

  一是推動鄉村産業交叉融合延伸産業鏈。在發展特色種養業的基礎上,面向市場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制造、休閒觀光、旅遊康養等多元化特色産業。發揮鄉村農耕文化傳承功能,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著眼于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物聯網、農村互聯網建設,推進數字經濟向農業農村延伸。

  二是培育産業融合主體重塑價值鏈。支援工商資本、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深度合作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建立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産業共同體。凡在縣域布局、有利于提升鄉村産業聚集度、利潤分配比例達到要求、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實行優惠政策並動態調整。

  到2022年,農産品加工産值與農業總産值比值要達到2.5:1,其中大部分增值收益留給農村和農民。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培育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建立誰聯農帶農惠農能力強享受的扶持政策就多的政策導向,使鄉村産業真正成為農民受益致富的産業。

  三是完善農産品流通體係打造供應鏈。將健全鄉村流通網絡和市場建設作為農産品流通體係建設的主攻方向。加大産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産地生産與銷地銷售高效銜接。補齊農村電商基礎設施短板,打通農産品網絡銷售渠道,通過發展直供直銷、農超對接、線上銷售等多種流通模式,減少農産品流通環節。

3月3日,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范村鎮格子頭村玻璃溫室大棚內,

自動噴藥機為西紅柿苗噴灑農藥    曹陽攝/本刊

  現代農業生産體係重在“五化”

  《瞭望》:現代農業生産體係包括什麼內容?

  劉振偉:現代農業生産體係即農業生産服務體係,包括農業的科技化、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和標準化。

  科技化: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漸進性創新成效明顯,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有的領域“領跑”,部分領域“並跑”,多數領域“跟跑”。

  但是,我國農業科技與國際先進水準總體上相差10年以上,在動物育種、農林先進裝備制造技術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準相差更多。

  解決農業農村發展問題最終要靠科技,科技進步需要法制保障。完善農業科技法律制度,有幾個問題應重視:

  第一,實施農業科技攻關重大專項工程。以現代種業、現代食品、農機裝備等為重點,用項目作紐帶,整合分散重疊、弱小封閉的科研資源,聚集優秀科技人才合力攻關。

  第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技術轉移機構,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多種方式,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

  水利化: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水旱災害頻發、重發、連發的國家,給農業生産和人民財産帶來巨大損失。新中國成立以來,農田水利建設翻開了新篇章。水利事業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歷史欠賬多,投資需求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一是農田水利供給總量不足。受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約束,我國發展大規模灌溉面積的難度大,空間有限。現有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與現代農業對農田灌溉提出的供水適時適量、用水結構多元化等需求不相適應。二是農田水利供給品質不高。農田水利建設標準不高,改造步子緩慢,節水農業發展滯後,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比重偏低,僅約30%。農田水利科技支撐服務能力難以滿足農田水利化、灌溉高效化、工程建設管理專業化社會化的需求。三是農田水利供給機制不活。農田水利事權不清晰,政府、農民、市場在投資管理運營方面權責不清,政府投資缺口大,群眾投勞投工進不來,社會資本“不願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産權改革和水價改革進展緩慢,重建輕管。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通過制定農田水利法,規范農田水利建設管理。

  機械化:當前,精準播種、保護性耕作、高效植保等增産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新技術在我國較快發展。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也存在突出問題:農機裝備制造處于世界中低端水準,高端機械嚴重依賴進口;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小型機械多,操作機械少,農機配套率不高;農機、農藝、品種融合配套不夠,創新元素少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農業機械化擺在重要位置,適時修改農業機械化法。

  信息化: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速度喜人。在農業技術與資訊技術融合方面,物聯網、大數據、空間資訊、移動互聯網等資訊技術在精準農業、數據化管理等方面得到局部應用,一批農業節本增效物聯網示范工程項目進入應用階段等。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信息化落後于歐美國家,農業信息化與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鄉村振興的要求比,總體水準不高。我國農業信息化,要從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差異大、經營主體多、行業多、門類多、農業技術與資訊技術融合度低等特點出發,立足國情,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有所為有所不為。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制定農業信息化法。

  標準化: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基石,是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提升農業技術整合應用水準,提升農業比較效益和農産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性工程。農業標準制定修訂,要在三方面完善:第一,通用標準與産品標準分開制定。制定同類農産品安全標準,可採用一個通用標準或在技術法規中統一制定(如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增強標準內容的係統性、覆蓋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對特定農産品,通過制定産品標準與通用標準對接。第二,將品質標準與安全標準分開制定。第三,在制定與國際標準不協調一致的農産品安全標準時,要以科學的風險評估為依據。如對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的制定,必須由風險評估機構進行科學試驗和危險分析,進行毒理學試驗,對每日最大攝入量進行暴露評估,絕不能簡單採取“拿來主義”,在別人的標準基礎上修補了事。

3月5日,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六間房鎮馬三家子村花農在花棚內剪摘玫瑰鮮花 姚劍鋒攝/本刊

  五大基石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係

  《瞭望》:如何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係?

  劉振偉: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順應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的經營方式變革,構建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及其他社會化經營等共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體係。

  鼓勵各類有條件的經營主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各類工商企業參與農業項目,加強資質審核,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

  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多元主體、規模經營、科技創新,是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係的五大基石。2018年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厘清了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問題,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係的基礎。

  《瞭望》:你在鄉村産業振興立法方面有什麼設想?

  劉振偉:依法治農就是依法保障鄉村振興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法律制度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方方面面,是一係列法律法規制度的整合,不是一部法律所能涵蓋的。我國現有涉農法律26部(2019年),含有涉農條款的法律79部,涉農行政法規76部,涉農地方性法規1300多部,還有大量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都是鄉村振興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立、改、廢任務十分繁重。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五年立法規劃,直接涉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項目有11項,還有一些雖未進入規劃但已進行立法調研的項目,推進鄉村振興法律制度建設進入了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