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18年11月15日

新華社上海11月15日電題:從進博會到“雙11” 超級訂單背後蘊藏中國動能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劉紅霞、周蕊

11月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圓滿收官。11日,天貓“雙11”活動迎來十周年。

57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22億元)和2135億元人民幣,分別是進博會和天貓“雙11”公布的交易數字。兩個千億級交易清單的背後,是像“大海”一樣壯闊的中國內需市場容量,像“波濤”一樣澎湃的中國經濟發展動能。

11月12日,在“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上,大螢幕顯示“雙11”全天成交額。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大進口,大消費

從“賣全球”到“買全球”,從出口拉動到消費主導,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深刻轉變。

僅用6小時29分鐘,天貓國際的總成交就超去年“雙11”全天,多個跨境進口品牌實現銷售過億元,上百個國際品牌成交過千萬元。一些展品剛剛在進博會上成為“爆款”,轉眼間就成為電商平臺上的“網紅”。

澳洲大藥房是今年“雙11”期間,在天貓國際平臺成交額率先破億元的商家之一。澳洲大藥房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詹惠惠説,在進博會上展示的15個品牌,天貓平臺上都有賣。“進口博覽會讓參展商們打破了時空距離,將引領更多的澳大利亞中小品牌進入中國。”

數年前退出中國市場後只通過跨境電商銷售的美國美粧品牌露華濃,在進口博覽會上帶來了不少“拳頭”産品,為消費者提供現場試粧機會,露華濃方面表示,企業“雙11”銷售再創佳績,和進口博覽會的“曝光效應”是分不開的。

大進口刺激大消費,大消費拉動大進口。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底氣就在于國內壯闊如海的內需市場。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説,計劃通過阿里巴巴的平臺,未來五年內幫助20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用創新的方法幫助它們直接抵達中國老百姓的家庭和餐桌。“希望‘雙11’能真正從中國走向世界,變成全球的‘雙11’。”

線上線下互動,為實現大進口、促進大消費提供了有力抓手。國家會展中心南側的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近日正式“開港”。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説,貿易港目前已迎來41個國家的112家企業及組織入駐。綠地在進博會期間簽約的海外商品,如土耳其葵花籽油、越南火龍果等“新面孔”已線上下門店上架。

“把最高品質的品牌和産品、最顛覆的零售模式和最領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呈現給中國消費者。”歐萊雅中國首席執行官斯鉑涵説。許多跨國公司負責人表示,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和消費理念的改變,中國市場的潛力只會越挖越大。不少公司已經著手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目的就是為了打造符合本土消費者需求的産品,足見其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渴求程度。

觀眾在首屆進博會上觀看來自斯洛伐克的“會飛的汽車”(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新技術,新動能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是“一般性”的展會。這個“不一般”,很大程度體現在進博會所展出的新技術、新産品上。

首屆進博會“噸位”最大的展品——德國機床設備“金牛座”龍門銑,在博覽會找到了中國“婆家”。中德企業負責人現場簽訂銷售合同,還簽訂了技術協議。

“當今世界先進機床的精度約為8微米,而這臺機床精度可控制在4微米。”德方負責人説,中國企業採購如此高精度的機床,説明中國制造業不斷邁向中高端。

一滴水裏觀滄海,一粒沙中看世界。

中國企業“買買買”的背後,不僅蘊含著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邏輯,更凸顯出培育壯大新動能按下“快進鍵”的現實考量。

578.3億美元的意向成交額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格外引人關注: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成交額最高,為164.6億美元;汽車展區成交119.9億美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成交57.6億美元……

“不難看出,中國企業對高端設備、高新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的需求相當旺盛,這對正處于轉型升級的中國經濟而言,是一件好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説。

“非常開眼界!”山東泰安行運陽光電力工程公司總經理萬光生難掩興奮地説,原本只想看看電動汽車和電梯行業的合作機會,逛完展館後發現很多領域都有不錯的合作前景,對于將國外的新技術引進家鄉非常有信心。

復星醫藥近年來陸續將境外先進的手術機器人、癌症免疫療法引入國內。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説,醫藥創新是一個相對長周期的過程,很多新技術、新産品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如果都是從頭開始研究, 可能趕不上。“最合理的方法是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兩者並舉、互促共進,形成一個短、中、長結合的創新布局。”

“會飛”的汽車、青少年近視防控解決方案、嬰幼兒專用核磁共振儀……500多項新産品、新技術或服務在進博會上首發,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大開眼界。“在創新技術上,中國市場與國際已經沒有時差。”GE醫療生命健康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周懷宇説。

“進博會是一次絕佳的觀察平臺、學習平臺、合作平臺。”張燕生説,“從世界一流企業身上,中國可以更好正視自己的差距,增強緊迫感,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創新。”

深合作,深交融

第二屆進博會倒計時還有300多天——首屆進博會閉幕後,有人這樣開玩笑説。

毫無疑問,首屆進博會的成功舉辦,使得“進博會效應”在上海、在中國落地生根。進博會代表的開放合作、創新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能。

上海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進口博覽會期間,長三角G60沿線的九個城市,以“一副面孔”統一對外,發布了一係列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措施,包括外資企業市場準入九城“一網通辦”,建立G60科創走廊“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庫等。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説,這些措施將聚焦城市營商環境的優化,助力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不僅要精準採購,還要在引資引智、深化合作方面大展身手。和長三角九城一樣,很多地方交易團在進口博覽會上“收獲滿滿”。

江蘇的張家港市和美國杜邦簽署協議,杜邦公司將在張家港興建全新特種材料制造基地,投資超過8000萬美元。山東重工集團在博覽會期間與來自東歐的別拉斯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大型礦用卡車,引領行業發展。

雖然進博會要求百分之百的境外企業、進口商品,但漫步博覽會現場,仍能看到不少“中國元素”。如在高端裝備制造展區,意大利法拉帝集團帶來了兩艘漂亮遊艇,法拉帝的重組方是山東重工集團。醫療器械和醫藥保健展區的美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色列醫療美容器械企業等,都和中國的復星醫藥存在投資或合作關係。

“進口博覽會是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三合一’平臺。” 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鄒磊認為,進博會不僅為外國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入中國搭建交易平臺,也是國內各地招商引資的服務平臺,還是中國企業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為目標的對外投資促進平臺。

通過進口博覽會這個平臺,引進來、走出去,中外企業的合作將更加緊密。通過進口博覽會這個開放創新“示范場”,促進全球經貿融通,中國將在開放中與世界各國共用發展“大蛋糕”。(參與記者:龔雯)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這是首屆進博會舉行的閉幕新聞通氣會(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11月12日,在“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上,大螢幕顯示“雙11”全天成交額。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 首屆進博會“噸位”最大的展品——德國機床設備“金牛座”龍門銑在會上簽約成交。這是11月9日,中德雙方代表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媒體提問。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觀眾在首屆進博會上觀看來自斯洛伐克的“會飛的汽車”(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參觀者在首屆進博會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觀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産的飛機發動機模型(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在首屆進博會上,一位來自伊朗的展商(左)向參觀者介紹波斯地毯(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參觀者在首屆進博會上一家化粧品企業展臺體驗虛擬化粧鏡(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參觀者在首屆進博會上一家化粧品企業展臺觀看機器人作業演示(1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觀眾在首屆進博會上一家化粧品展臺學習彩粧技法(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在上海舉行的首屆進博會上,一位展商工作人員(左)向參觀者介紹日本海産品(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 11月12日,寧夏銀川市一家快遞公司的工人在分揀快件。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 在首屆進博會係列活動——全球進口領袖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宣布2000億美元進口計劃(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 在浙江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的倉庫裏,杭州海關關員查驗為迎接“雙11”運抵園區的進口商品(2015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2018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