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驅動“數字分身”,能遨游元宇宙還能身兼數職
在安徽海馬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溫健在展示使用世界文化遺産主題元宇宙産品《雲游·大足石刻》。
海馬雲科技打造出的一站式真人克隆級數字人。
如果有一個分身,能夠替你完成開會、匯報等日常工作,還能讓你在超現實世界中身臨其境游覽祖國大好河山,這聽起來是不是像極了科幻小説的情節?但這不再是幻想,因為“數字分身”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
5月13日,記者來到安徽海馬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馬雲科技”)。這裡的技術團隊通過國內領先的實時雲渲染和全棧自研核心技術,不僅創建出外形與人類無異的“數字分身”,可以模擬真人的行為和語言,還可以讓“數字分身”在元宇宙中進行交互,讓人們在超現實的虛擬世界裏擁有旅游、辦公等全新體驗。
“數字分身”解決分身乏術
走進位於合肥中安創谷科技園的海馬雲科技實驗室,一群工程師正圍坐在電腦前,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段記者的報道視頻,抑揚頓挫還配有手勢。在另一塊屏幕上,甜美外表的主播正在直播,賣力介紹着手中的商品。
“你看到的女主播,其實是我們公司的員工,此刻人在北京,屏幕中是她的‘數字分身’。”如果不是溫健提醒,記者大概不會發現,這些屏幕中的主角都是“數字人”。
溫健是海馬雲科技的聯合創始人,也是技術總負責人。由他們開發的“數字人”外形酷似真實人類,其流暢自然的手勢、面部表情以及語調變化,都讓記者難以分辨它們到底是真人還是虛擬存在。
溫健告訴記者,他們通過高精度掃描設備捕捉真人的動作和表情,再通過強大的GPU算力處理,能夠讓“數字分身”在不同的場景中自如地切換角色,並進行自然的語言交流。這意味着,在未來的會議室中,你可能會看到一個數字化的自己正在匯報工作,而真正的你則可能在家中享受休閒時光。
如今,海馬雲科技打造出一站式真人克隆級數字人直播和內容創作&&,在直播行業已經率先落地。“在&&上,用戶只需要提交一段幾分鐘的個人形象視頻,就能快速構建出自己1:1的‘數字分身’,能夠高度還原真人的表情、動作和口型。”
那麼用戶如何驅動“數字分身”呢?操作也十分簡單,只需在&&上傳文字稿件,幾分鐘之內就能生成一段以“數字分身”為主講人的視頻。
記者在現場也體驗了一番——輸入一段200字左右的新聞播報內容,2分鐘內就生成完畢。看到同一時空下,自己的“數字分身”正在做著不同的事,一時還有些恍惚,仿佛有了一個雙胞胎姐妹。
國産GPU技術進軍元宇宙
惟妙惟肖的“數字分身”背後,則是國産GPU技術的強大助力。
溫健告訴記者,“數字分身”要想非常逼真地在雲端運行,最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延時。
“海馬雲‘數字分身’的畫面品質是非常高的,你甚至能看到它們的皮膚肌理。如果算力不夠,會出現運行不流暢的情況。比如‘數字分身’會出現説話卡頓、表情跟不上語速等,就會穿幫。”面對這一問題,海馬雲科技的超大規模邊緣架構GPU加速計算&&就發揮出作用了。
通過十餘年的研發,海馬雲科技團隊開發出全棧自研技術,並搭建了超大規模邊緣架構GPU加速計算&&,在全球範圍部署100G全光節點,總體算力規模超過2.5EFLOPS,滿足超大容量圖形渲染以及AIGC 大模型推理的需求。
如何理解呢?這就相當於有100萬個高端顯卡在同時運算,支持“數字分身”等元宇宙産品能夠流暢運行。
“我們的全棧自研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溫健介紹,如基於邊緣架構的GPUaaS中間件系統(實時雲渲染系統)、基於邊緣架構的GaaS雲計算&&等主要産品,填補了國內算力網絡中國産GPUaaS系統的空白。其中,基於邊緣架構的GPUaaS中間件系統(實時雲渲染系統)全面實現了國産替代,複雜網絡下的實時雲渲染延遲低於20毫秒,整體技術能力達到了行業內最高水平。
“暢游”元宇宙讓人虛實難辨
深耕國産GPU技術,海馬雲科技也開始進軍元宇宙,在虛擬世界中高清復刻還原祖國的風景名勝。用戶通過驅動“數字分身”,就能身臨其境般游覽祖國河山。
“目前我們開發的世界文化遺産主題元宇宙産品《雲游·大足石刻》正在測試當中。”在海馬雲科技的展廳中,記者有幸體驗了一番在元宇宙中旅游。
穿戴上VR裝備,記者立即被“傳送”到重慶市的大足石刻景區。石窟雕像上斑駁的痕跡清晰可見,小橋流水掩映眼前。置身數字世界,記者邁開步伐,小跑在山間小路。在祈福抽籤&前,記者甚至伸出手想要上前抽籤。
溫健介紹,《雲游·大足石刻》項目基於毫米級的高精度數字孿生建模和實時雲渲染技術,不僅精確復刻出每一尊雕像、每一寸景觀,還為用戶提供了8K影視級的視覺呈現和自由開放的探索路線,這次讓記者一度有了虛實難辨的錯覺。
海馬雲科技在北京起步,如今已經將總部搬遷到合肥,並落戶科大硅谷核心區中安創谷科技園。
“合肥給我的印像是積極擁抱新事物,對元宇宙技術也在大力支持,所以我們去年搬來了合肥,在中安創谷落戶總部。”溫健期待,基於國産GPU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國産算力,在合肥研發出更多元宇宙産品,賦能文旅、電商、科普等行業。
記者 劉小容/文 王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