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拍攝的黃山短尾猴。
黃山短尾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猴類,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安徽主要分佈於黃山風景區西南部,現有13個群體,近800隻。
位於黃山西南山麓的浮溪建立短尾猴野外研究觀測基地,是改革開放後安徽省第一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近年來,基地添置了各种先進的監測設備,通過食物招引、自然識別、譜係構建和行為測量等方式,深入剖析它們的習性、行為目的和社會結構,促進黃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
據觀測基地專家介紹,黃山短尾猴的繁衍和人類相近,他們給定向觀察研究的黃山短尾猴群體按照性別、輩分起了名字,建了“家譜”。其中,有個猴子家係是葉姓,按照“春夏秋冬”的方式命名;另一個猴子家係是頭家,頭家又分為兩個支系,一個分支也以“春夏秋冬”命名,另一分支則以“榮華富貴”命名……
自基地建立以來,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和鑽研,不僅為黃山短尾猴建立了完善的“家譜”,更是創造性地開發了野生動物非干擾的定量觀測研究技術,為“大黃山國家公園”和“黃山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新華網發(樊成柱 攝)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開展生態學調查。
8月11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拍攝的黃山短尾猴。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進行野外觀測。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檢查監控視頻。
8月11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拍攝的黃山短尾猴。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研究人員採集短尾猴的聲音。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在烈日下記錄黃山短尾猴習性。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在位於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的黃山野生猴谷安裝監控設備。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黃山野生猴谷中執行任務。
8月11日,安徽大學研究團隊在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浮溪村——黃山野生猴谷開展生態學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