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7月21日電(李東標 谷慶江)盛夏時節,走進安徽省休寧縣汪村鎮田裏村,清冽的泉水汩汩流淌,碧綠的山巒連綿起伏,一口口大小不一的魚塘點綴在綠水青山間,形成村落與魚池共生、人與魚相伴的獨特農業景觀。
一條條泉水魚,猶如一個個活潑的小精靈,護了生態、興了鄉村、富了農家,“游”出一條産業融合、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泉水魚
魚躍農家樂 美麗鄉村展新顏
休寧縣被譽為“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之鄉”,山泉流水養魚歷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休寧縣山泉流水養魚系統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山泉流水養魚核心區休寧縣流口鎮
地處皖贛交界和新安江源頭地區的休寧縣,境內有“一源兩水三百河,七十水庫五千塘”,這裡山高林密、溪澗縱橫、空氣清新,為山泉流水養魚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據了解,古徽州居民為適應山區人多地少、旱澇難測的自然條件,在房前屋後、庭院天井中挖坑築池,引入山泉養魚,因難見巧地創造和發展了“森林—溪塘—池魚—村落—田園”山泉流水養魚系統。
“我們山泉水養出的魚,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備受深受消費者青睞,已成為本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産業。”汪村鎮田裏村黨總支書記余翠華説。
説起近幾年的發展變化,余翠華介紹,當地村民在原有古魚池的基礎上,再建了新魚池,擴大養殖規模,組建泉水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並推廣了“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泉水魚養殖産業轉型升級。
村民將泉水魚撈起
如今,泉水魚已經成為了田裏村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現在,泉水魚的價格是普通草魚的好幾倍!”余翠華説,田裏村已建208口魚池,開了8家漁家樂,戶均年增收約5000元,小草魚變成了“大金魚”。
做強産業鏈 “游”出大市場
傳統養殖規模小,如何在傳統養殖基礎上進行創新,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
近年來,為促進泉水魚産業發展,休寧縣制定《休寧縣山泉流水養魚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關於促進山泉流水養魚産業發展實施意見》,圍繞山泉流水養魚技術創新,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海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對生産、銷售、品質保障進行技術攻關,取得新型高密度養魚方法等發明專利5項、光唇魚苗種繁育技術等水産品養殖技術8項。
泉水魚在池中游來游去
此外,休寧縣還發布實施《山泉流水養殖草魚技術操作規程》,推動技術、質量、商標、品牌、銷售全産業鏈標準化生産。投入100余萬元在規模養殖塘片構建生態監測視頻監控系統,保證泉水魚的養殖安全。
休寧縣板橋鄉徐源村泉水魚池
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休寧縣有17個鄉鎮發展泉水魚産業,建成了泉水魚池6391口,其中恢復老魚塘1180口,家庭養殖戶達4000余戶,約佔山區農戶的20%,培育了泉水魚養殖企業17家、家庭農場22家。
泉水魚的養殖品種也從原來的草魚、鯉魚逐步發展了石斑魚、馬口魚、光倒刺鲃、黃顙魚、鱘魚等多個名特優新品種,泉水魚産量突破2000噸,實現綜合産值5.35億元。
鮮美的味道、滑嫩的口感,讓泉水魚一上市便成了搶手貨。“現在我們的魚已經賣到合肥、江浙滬一帶,這就是小小魚窩變‘金窩銀窩’。” 田裏村村民余欣榮高興地説。
“一魚多吃” 打造生態經濟雙贏新模式
受益的不只是村民。山水流水養魚還具備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調節小氣候等多項生態功能。
在休寧縣泉水魚集中養殖區,泉水魚尾水處理系統實現了“以水養魚、以魚保水”的生態循環,有效地促進了産地生態環境的改善。
休寧縣板橋鄉凰騰村魚池
近年來,休寧縣堅持將泉水魚産業與鄉村旅游産業融合發展,努力探索魚旅融合發展新模式,舉辦“泉水魚節”“泉水魚烹飪大賽”等活動,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美食和以文化體驗、山水度假、鄉村休閒等為一體的新型業態。
泉水魚養殖基地
以祖源、木梨硔、呈村等鄉村旅游示範點為節點,該縣建成一批以鄉村攝影、魚旅融合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實施“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産地與銷地、線上與線下、生産者與消費者加速融合、互動發展,逐步實現“以旅促魚、以魚興旅、魚旅互動”的融合發展新路徑,讓泉水魚産業逐步成為山區農村的綠色産業、富民産業,成為活躍山區經濟的重要引擎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休寧縣縣長唐進&&,該縣始終把泉水魚産業作為重點産業、樣板産業來打造,堅定不移做大規模、提升品質,不遺餘力做強品牌、弘揚文化,持續創新産業鏈,創意産品鏈,全力推動泉水魚産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