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 鋪就鄉村振興“幸福路”-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3 06/16 08:20:28
來源:安徽日報

農文旅融合 鋪就鄉村振興“幸福路”

字體:

  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七房村機車文化藝術節一景。記者 阮孟玥 攝

  長豐縣楊廟鎮馬郢村的笑臉墻講述着村民的幸福故事。記者 羅廣心 攝

  寧國市港口鎮西村村道兩旁的燈光藝術裝置讓這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在夜晚煥發新容光。通訊員 章念東 李曉紅 攝

  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將“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作為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工作,其引導傳統鄉村産業突破原有産業邊界及束縛,形成優勢資源相互結合、功能相互補充、效益相互促進的新模式、新業態。安徽具有農業、文化、旅游多重資源稟賦優勢,近年來,充分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農文旅深度融合促振興樣板間。

  以藝術做底色

  提升“顏值”增價值

  三面青山夾峙,一面是徐徐流過的水陽江。寧國市港口鎮西村村就坐落在這樣一塊世外桃源般的山谷平原上。

  青磚石瓦、水榭亭&、青枝藤蔓、綠樹紅花……走進村內,一步一樣,戶戶成景。

  不過,西村以前可不是這樣。“村道狹窄、環境臟亂、經濟落後,村裏缺乏生機。”2014年當選西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洪清剛回憶説,雖然坐擁林地山場、茂林修竹,但西村的外出務工率卻達到95%以上。

  變化始於2016年。那一年,西村成為港口鎮美麗庭院創建試點村,拉開了升“顏值”、提“氣質”的大幕。洪清剛和村“兩委”挨家挨戶上門,動員大家拆掉難看的窩棚、整潔環境,種花種草,靚化村容村貌。

  在塑優風貌的同時,洪清剛還想方設法跑項目,千方百計爭資金,改善全村基礎設施。“在村‘兩委’的努力下,西村實現了村莊自來水全覆蓋,境內主幹道全面亮化,完成40余戶村民庭院美化改造。”洪清剛介紹,村集體還投資82萬元修建了梅山塢、大山殿、桃園三條觀光林區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農民群眾的生存質量和生活品質。

  “舊墻我們都保留下來了。老屋子其實不適合大拆大建,得修舊如舊,才好派上大用場。”6月13日,在位於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清涼渡行政村的七房村,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承傑向記者介紹改造好的藝術糧倉。

  承傑所説的糧倉曾是清涼渡行政村七房村的一處廢棄糧倉,年久失修,十分破敗。由於村裏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村莊缺乏生機活力。在七房村,破舊的老屋隨處可見。

  2009年,帶着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想法,承傑回到家鄉七房村租房、改造,給老屋拍照,展示給外地的藝術家,吸引藝術家前來參觀采風。

  “我邀請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在單調的墻上進行主題繪畫,在荒草地上擺放創意雕塑……沒想到這招真管用!”承傑説,村裏參觀游覽的人多了起來。每到周末,都有一批批外地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陶辛鎮清涼渡行政村委會得知後,覺得這是條好路子,於是籌資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清理垃圾和雜草,整治亂堆亂放現象,讓七房村變得乾淨整潔。

  “村裏從整治人居環境開始破局,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一開始難度較大,有些村民不理解。”清涼渡行政村黨委書記承良連説。他一方面讓村“兩委”成員和黨員帶頭示範,把自家亂搭建的房子拆掉,一方面自己帶着村幹部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掰着指頭講好處,動員村民共同打造宜業宜居、美化亮化的農村人居環境。

  據了解,在美麗鄉村整治點建設過程中,陶辛鎮投資了300萬元,將清涼渡村打造成一個水清、路潔、景美、民富的旅游型藝術村。以前的臭水溝、垃圾地被改造成了生態停車場,健身廣場、濱水步道、親水木棧道、望荷&等一批項目也都陸續建成。

  近日,七房村通往外面的道路正在拓寬、平整。“沒想到各家各戶閒置的老房子還能租出去,每個月都能收到租金,更沒想到這些普普通通的老房子,經過藝術家們涂涂畫畫,‘顏值’變得這麼高。”村民承忠兵十分感慨。

  如今,已經有像承傑這樣的24名藝術家入駐七房村。越來越多的閒置農房被盤活,村民們的老屋成了“金疙瘩”。

  以産業促發展

  孵化“創客”富鄉村

  離合肥市區40公里左右,有個“網紅村”。伴着夏日清風,記者來到長豐縣楊廟鎮馬郢村。

  漫步村內,以公益、自然、農耕為主題的游學營地,文藝清新的咖啡圖書館,讀蔬、壹畦趣、馬郢農場等一系列農産品鄉村品牌展示着這個村落緩慢流淌着的幸福。

  “我們這幾年很火,游客絡繹不絕。”馬郢村鄉旅合作社社長王義強介紹,僅研學這一項目,景區今年已經接待近8萬人次了。

  馬郢,為什麼這麼火?這得益於“馬郢計劃”!

  曾經,馬郢是個不太知名的村莊。“無山、無水、無産業,一到下雨天更是進不了家,出不了門。”村民孫門啟説,村民紛紛外出打工。

  2015年,由楊廟鎮黨委政府主導,村“兩委”和鄉村振興工作組聯合公益人士和個人,共同發起以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關愛留守兒童為主要任務的“馬郢計劃”。

  8年來,馬郢村將“鄉村”本身作為産品,引入志願者和高校等社會公益力量,組織專業社團,通過公益項目逐漸改變馬郢。

  利用項目資金,擴建道路、改水改廁、挖掘傳統農耕文化、注入文創理念……馬郢將城裏人嚮往的“鄉村生活”打造成“産品”,搭建鄉創&&。

  馬郢成立志願者服務中心,開展支教、文化場所建設和維護、大型活動後勤保障 、服務老年人等公益性活動,為“馬郢計劃”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過創業孵化、政策扶持、資源嫁接,“馬郢計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客”和志願者,將鄉村變為“創意夢工廠”。目前,馬郢共積聚了農業、服務業、手工業産業鏈上41家“創客”。

  “我們最初也是志願者,來村子久了逐漸有了感情,便轉身成為了創客。”馬郢聲學館負責人王冰波説,2022年10月,公司在馬郢的土地上建了一家人工智能聲學館,助力村裏的第二産業發展。

  如今,馬郢逐漸形成種養、餐飲、住宿、研學、電商、鄉村體驗等多業態共融共生的生態圈。村裏産業發展了,村民富裕了。人均收入從2014年1.2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2.8萬元。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各地在彰顯特色、産業融合、優化布局、聯農帶農等方面下功夫,推動産業振興、農民增收致富。

  每到油菜花盛開時節,西村村的油菜種植大戶潘義勝總會站在及腰高的油菜花海裏,滿臉自豪。

  “2018年,西村搞鄉村旅游,在政府的號召下我就開始種起了油菜。”從300畝到500畝,潘義勝的種植事業是越做越紅火,從之前單一種植水稻到現在發展起觀光農業。“游客到西村來,看風景,來消費,帶動了老百姓的經濟收入。”潘義勝説。

  近年來,乘着“三變”改革的東風,西村全面盤活沉睡資産、資源,成立了西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同時對西村旅游價值進行評估,將村集體資産一併納入景區股份,參與景區運營分紅。

  土地“醒了”, 房子“活了”,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創業成“創客”,加入合作社,建起農家樂、民宿,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目前,西村全村共有農家樂11家,民宿8家,幾百號村民都參與到鄉村旅游的“藍海”中,村集體經濟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1 .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了2.32萬元。

  以文化添魅力

  留住“鄉愁”促傳承

  一畝方塘、一灣小溪,一片茶園、一壟稻田,一座石橋、一株古樹,一台社戲、一曲山歌,一場“村BA”,一出“村晚”……構成了各具特色鄉村文化圖景。

  皖南花鼓戲原為花鼓調,為安徽五大劇種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寧國一帶素有唱花鼓戲的傳統,西村花鼓劇團創建於 1952 年,1982 年 4 月成為安徽省唯一村級劇團。

  今年78歲的汪德潤現任西村花鼓戲團團長。“以前,花鼓戲團缺資金、演員老齡化嚴重,演出次數也沒有保障。”汪德潤説。為保護皖南花鼓戲這顆璀璨的文化明珠,西村把花鼓戲發展傳承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積極&&《關於振興皖南花鼓戲建立劇團長效機制的意見》,從劇本創作、培育精品、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

  如今,皖南花鼓戲村落改造完成,花鼓戲樓得到修繕,皖南花鼓戲劇院、展示館、文化廣場等一一建成,皖南花鼓戲的創作、表演逐漸常態化、規範化。承載着全域旅游的東風,花鼓戲演出已經成為西村旅游項目的重要一環,主題團建+學唱花鼓戲,當代年輕人親身參與,感受百年傳統文化的魅力,西村花鼓戲“活”了起來。

  與花鼓戲同樣出彩的還有農耕文化。為弘揚農耕文化,西村把景觀系統與農業生産有機結合起來,將童年回憶、農事活動、農耕文化貫穿其中,尋找木榨油、打鐵、古法豆腐、竹編等老工藝,形成稻田農耕文化群雕、3D彩繪童趣村落、農耕文化村落展示的格局。

  與此同時,西村還建立了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小火車農場,打造農耕文化研學基地,讓更多孩子體會農耕的樂趣和務農的不易。

  文化是鄉村的魂,鄉村也是文化的記憶。在馬郢村,有一家面館的名字十分別致,叫“戲雅苑”。明明是面館,為何取了一個與戲曲有關的名字?原來,店主邵羚生是一名戲曲愛好者,2017年她作為志願者來到馬郢村就一直扎根在這裡,邊開面館,邊教周邊的村民學唱戲。

  像邵羚生這樣的志願者在馬郢村還有很多,有的開了民宿,有的開了陶藝店,教孩子玩泥巴,親手燒制陶器,還有的開起了農耕文化中心,教孩子們辨認植物,各種創意項目遍地開花。

  “‘馬郢計劃’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打造健康的鄉村文化載體和&&,激發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楊廟鎮黨委委員孟凡成説。近年來,馬郢採取“志願者+社團+游客”的微商業化發展模式,通過舉辦村晚、朗讀會、小劇場、賞春大會、豐收喜樂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在增加馬郢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吸引了更多游客增加創客收入。

  文化的蓬勃發展為馬郢增添了鄉村魅力。“中華頌”全國小品小戲公益行、中國曲藝牡丹獎名家進社區、廬劇交響音樂會、巢湖民歌交響音樂會等大型文化演出紛紛走進馬郢,在豐富鄉村文化的同時,讓“馬郢”名片得以傳播。

  以農促旅、以旅興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省許多地方結合實際,走出了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一個個詩畫鄉村,風貌在變化,産業在升級,村民的精氣神更足,不僅讓鄉村成為“網紅村”,也讓鄉村成為百姓增收致富地,在農文旅深度融合中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記者 李明傑 阮孟玥 劉良慧)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