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長江邊的蕪湖市繁昌區荻港鎮薄霧輕籠,退捕漁民黃業富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打理菜園、喂養白鵝,再趕往工廠上班——這份尋常的岸上生活,對他而言是一場深刻的生活巨變。
“以前捕魚全看天吃飯,現在每月工資按時到賬,心裏踏實多了。”在工廠車間裏,黃業富用那雙習慣了撒網的手操作着機器,神情專注。2020年,隨着長江大保護戰略全面實施,這位生於船、長於船的漁民告別了捕魚生涯,開啟新生活。
“十四五”以來,在荻港鎮,像黃業富一樣轉型的漁民共有207人。他們的新身份多元而充滿活力:企業員工、公益崗護魚員、個體經營者、創業者……
與黃業富不同,南橋社區的王正元幾乎天天出現在江邊。他的電摩上,“護魚”二字格外醒目。“過去捕魚導致魚類越來越少,現在我想為保護長江做點事。”通過鎮政府的公益性崗位安置,王正元成為長江巡護隊員,昔日捕魚練就的技能,如今成了巡護工作的“利器”。“我在江上幾十年,哪魚多、哪需重點巡查,一清二楚。”王正元説。
長江禁捕,禁的是漁網,激活的卻是漁民新生活的無限可能。“十四五”以來,在荻港鎮,一幅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協同共進的畫卷徐徐展開。
南橋社區的“陳氏香菜”如今名聲漸響,其創始人正是退捕漁民施青英和其妻子。在繁昌區人社局、荻港鎮政府和南橋社區的“一對一”幫扶下,施青英夫婦獲得了小額擔保貸款、免費技能培訓和低價店面。妻子阮桂蘭註冊的“陳氏香菜”,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産品銷往蕪湖、銅陵、合肥及滬蘇浙等地。“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不可能這麼快站穩腳跟。”施青英説,希望這樣的好政策能持續。
荻港鎮通過“包保&&制度”,由53名幹部對退捕漁民開展每月至少一次的上門或電話走訪,精準解決就業、社保等難題。
“鎮裏還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不僅讓65位漁民學到了就業技能,還讓他們享受到了技能培訓的補貼。同時,通過公益性崗位兜底就業政策,幫助22位大齡漁民實現就業,緩解了他們就業壓力。”荻港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孫銀敏告訴記者。
細數這幾年的變化,荻港漁民的生活發生了深刻轉變:由“水上漂泊”轉為“岸上安家”,即過去以船為家,用電用水不便,如今上岸安家,生活便利;由“靠天收”轉為“固定收入”,即過去收入靠運氣,禁漁期和枯水季節幾乎無收入,漁業資源枯竭導致收入逐年下降,如今通過政策補貼加上技能培訓、崗位介紹和公益性崗位兜底,漁民有了穩定收入;由“自己養老”轉為“政府幫養”,即過去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較低,如今加上政府發放的補貼,漁民養老待遇有所提高。
記者 范克龍 阮孟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