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24日電(記者 王菲)薄如蟬翼的超薄柔性玻璃、細如微塵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堅如“堡壘”的深海玻璃球艙……走進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的産品展廳,一片小小的玻璃可至柔至堅、可“上天入地”,在形態萬千的應用中彰顯材料科學的無限可能。
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長王友樂説,“我們重組成立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聚焦超薄電子玻璃、新能源玻璃等玻璃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加大研發攻關,突破了百餘項技術瓶頸。”
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創新鏈、産業鏈無縫對接,新材料産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升級躍遷。
在地處淮河之濱的安徽蚌埠,新材料産業加快孕育新質生産力。全市集聚新材料企業411家,産業規模突破660億元,初步形成以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為特色,化工新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等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

聚乳酸3D打印線材。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綠色建材、紡織服裝、汽車內飾、3D打印材料……在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低碳生物館展示廳內,各種由秸稈製成的生物基産品琳瑯滿目。豐原集團深耕生物基新材料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依託豐原集團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攻克了生物基新材料領域多項關鍵技術,打通了從上游乳酸菌種製備到下游聚乳酸終端製品的完整産業鏈技術體系。
“隨着綠色新材料、新技術的創新迭代,未來,人工智能+生物製造將描繪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新畫卷。”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陳禮平説。
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一批行業“小巨人”“單項冠軍”為新材料産業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加快前沿新材料的技術攻關。憑藉鋰電池安全材料這一細分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壹石通成為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其自主研發的鋰電池用勃姆石新材料,在全球佔據近50%的市場份額。
“順應未來産業發展新趨勢,我們加快産學研協作,攻克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高純石英砂等前沿新材料‘卡脖子’技術,目前人工合成高純石英砂的産線正在建設。”壹石通董事長蔣學鑫説,“瞄準市場需求,在關鍵技術上先人一步,才能行穩致遠。”

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研製的腦機接口健康帽。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不用手、不動嘴,借助腦機接口採集器,憑藉大腦意念就能讓一輛腦控履帶小車靈活完成行進、後退、轉圈等動作。在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通過AI+新材料的跨界融合,這頗具未來感的一幕已成現實場景。
公司科技産業部部長孫貝貝介紹,研發團隊加快突破非侵入凝膠電極、腦電信號採集芯片等前沿材料的技術瓶頸,通過跨界技術的融合互促,推動腦機接口産品在工業製造、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場景落地。
日前在蚌埠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新材料産業大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共繪新材料産業發展新藍圖。
“人工智能、高通量計算機與材料基因工程深度融合,將極大加速新材料的研發效率,顛覆傳統研發模式,創造新的市場賽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産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説。
“在新材料領域,中國多項原創成果躋身國際舞&,其發展模式為全球新材料産業提供了寶貴中國經驗。”國際玻璃協會副主席埃裏克·穆伊森貝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