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專門坐火車從邯鄲到合肥看這個展,棒極了!”一名河北網友惦記的“這個展”,是安徽博物院“金耀九州——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文明印記”特展。
“你們的期待我們響應,你們知道的三星堆、武王墩、海昏侯等大遺址,都應邀提供了精品文物。”此次特展策展人惦記的“你和我”,又一次體現了博物館與觀眾的“雙向奔赴”。
一次次匠心策展,匯聚九州典藏,召集四海賓朋,講好中國故事。
“十四五”時期,全省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優化博物館布局體系,深入挖掘文物資源,深度闡釋安徽地域文化內涵,創新展覽教育模式,加快跨界發展步伐,全省博物館事業創新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實。
目前,全省備案博物館252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十,國家等級博物館增加到54家(一級館9家、二級館17家、三級館28家),此外還擁有類博物館兩批共71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體系。
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職能,是連接藏品與觀眾的橋梁,“十四五”以來,我省每年舉辦各類展覽1600余個,其中原創性展覽近500個。夯實這座“橋梁”的基石,我省實施博物館陳列展陳提升工程,建立全省博物館系統精品展覽項目庫。一批精品展覽陸續亮相,“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主題展”等眾多項展覽,獲國家級獎項或推介;一批特展臨展跨界呈現,“國寶歸來——圓明園 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江淮與巴蜀地區青銅文化對話”等系列展覽,刷新策展規模、贏得觀眾點讚。
觀展,是大眾“鏈結”博物館最直接的方式,與此同時,全省博物館積極探索與多方社會力量跨界合作,換思維、招夥伴、出爆款,調動展覽、文創、社教等構成“大文創”之閉環,讓文物元素以潮流範式走進大眾生活。
近4萬名青少年報名“我在博物館裏畫文物”全省青少年繪畫大展活動;500余萬觀眾在線觀看全省文物詩詞大會;XR沉浸探索體驗展“壽春楚歌”人氣旺盛;“徽徽獅”“呆呆龍”“小小狀元”“淮軍淮將”,“萌係”文創連續刷屏……探尋文明足跡,感受文化脈動,觀眾們走進博物館的熱情愈發高漲。
“十四五”以來,全省博物館年接待觀眾持續增加,2024全年接待觀眾3423萬餘人次,2025年接待觀眾預計突破3500萬人次。截至今年10月,全省博物館文創及特展門票收入5500萬餘元,遠超去年全年的2870萬元。
展覽出圈、活動出彩、文創出新的背後,是博物館開放服務水平的“加持”。“到博物館過周末、過佳節、過暑假……”這是很多家庭的選擇。全省博物館全年免費開放時長均超過300天,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了,講解服務隊伍壯大了,開放時間延長了,分眾服務細化了,博物館已然走進尋常百姓生活,以創新驅動文物保護傳承展示,成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前沿陣地與有效載體。記者 晉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