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開工,這是淮河流域又一戰略性防洪骨幹工程,也是我省全域水患治理的重大工程。
這項總投資近70億元的重大水利工程,將有效解決淮河中游尾閭不暢問題,有力緩解沿淮地區汛期“關門淹”現象,提升防洪排澇能力。
該項目是《淮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淮河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防洪骨幹工程,也是國務院確定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列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凸顯其在淮河治理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解決淮河中游尾閭不暢
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項目位於淮河中游尾閭、入洪澤湖的關鍵河段,跨安徽省明光市和江蘇省盱眙縣、泗洪縣,全長約74.2公里(浮山—龜山段)。據了解,該段河道堤距窄、局部束窄段僅50米,行洪不暢,行洪區防洪標準低。在2020年淮河洪水中,浮山最高實測水位18.35米、僅低於保證水位0.15米,而洪澤湖最高水位接近13.5米、低於保證水位2.5米,河道束水嚴重。
工程實施後,右岸潘村洼行洪區將調整為防洪保護區,左岸鮑集圩行洪區調整為洪澤湖周邊滯洪區,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河道泄洪能力達到13000立方米/秒,溧河洼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除澇標準達3年一遇。
根據《淮河干流行蓄洪區調整規劃》,淮河干流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共分為5段,目前,王家壩至臨淮崗段、正陽關至峽山口段、蚌埠至浮山段已建成;峽山口至渦河口段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是淮河干流行洪區調整和建設最下游的一段。
“工程的建設將有效破解淮河中游尾閭不暢問題,有利於淮河流域洪水通暢下泄,發揮淮河浮山以上段行蓄洪區調整工程的整體效益,緩解淮河干流防洪壓力。”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説。
系統性減壓
該工程安徽省建設的側重點是,疏浚淮河干流河道,以及將較低標準的淮河右岸滁州市明光市潘村洼行洪區調整為防洪保護區。江蘇省建設的側重點是,開闢馮鐵營引河、新建馮鐵營分洪閘,以及對溧河洼進行治理等。
疏浚淮河干流浮山至馮鐵營引河進口段14.50公里河道,將大幅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新辟的馮鐵營引河將成為分洪通道,使洪水經過截彎取直的河道直入洪澤湖,縮短行洪路徑,進而顯著提升洪水通過能力,有效減輕淮河安徽段“關門淹”壓力。
堤防工程方面,將進行系統的新建和加高加固工作,形成完整的防洪保護圈。各類建築物的新建、拆除重建和加固也是重要建設內容。
“這些工程措施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防洪體系,將促進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益發揮。”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
據了解,該工程須與下游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同步建成、同步發揮效益,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已於2022年7月開工建設。
通過與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聯合調度運用,有效實現淮河洪水加快下泄,系統減輕淮河中游防洪除澇壓力,增強中游防洪的調度靈活性和防洪體系韌性。
“淮幹浮山以下段工程將與上下游防洪工程共同構建起《淮河流域防洪規劃》中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為流域內的防洪安全、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
推進全域水患治理
歷史上,淮河多次出現“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局面,究其原因,與淮河特殊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密切相關。
淮河全長約1000公里,河流總落差達200米,洪河口以上至淮河源頭桐柏山360公里,為淮河上游,落差達178米。洪河口以下至江蘇省洪澤湖的三河閘共490公里為淮河中游,落差僅16米,淮河中游河道狹窄彎曲,且支流眾多,使得河水難以迅速流向下游。也就是説,兩頭翹、中間洼、來水急、排水慢,是我省沿淮地區容易“關門淹”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省以“蓄泄兼籌”治淮方針為引領,着力加強淮河流域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推進全域水患治理,持續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統整治,統籌河道、堤防、行蓄洪區和洼地治理,進一步治淮工程建設得到全力推進。國家進一步治淮38項工程涉及安徽省18項,目前,已開工17項,其中12項工程基本完成(9項工程已竣工驗收),已累計完成投資392億元,佔總投資的77%。
截至目前,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懷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淮幹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重大工程完成。淮幹正陽關至峽山口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淮幹王家壩至臨淮崗段行洪區調整及河道整治、洪汝河治理等工程基本建成。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區建設、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以及包澮河、池河、奎濉河、潁河等支流治理工程全面加快實施,流域內11條山洪溝防洪治理任務全面完成。
“經過多輪治理,淮河防洪工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淮河流域防洪排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進一步治淮工程建設將加快收官,配合國家完成淮河流域防洪規劃修編,並根據規劃,持續推進淮河干支流後續治理、行蓄洪區堤防加固、排澇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設,不斷增強淮河流域防洪能力,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記者 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