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縣護河鎮打造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樣板-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24 16:46:38
來源:馬鞍山日報

當涂縣護河鎮打造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樣板

字體:

  近日,全國農技中心印發《2024—2025年度農技員進村包戶聯主體支撐小麥油菜大面積單産提升典型案例》,當涂縣護河鎮興禾村綠梅水稻種植家庭農場憑藉“油菜生産全程機械化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關鍵技術”成功入選。這是該農場繼連續三年奪得全省油菜高産狀元後,再獲國家級認可,彰顯了護河鎮聚焦智慧農業、綜合種養、觀光農業三大領域,推動現代農業全鏈條升級的顯著成效。

  智慧賦能

  築牢高效種植“科技底座”

  “智慧農業平台通過大數據反饋,給我們農業精準化帶來了重要支撐,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與資源利用率。”綠梅水稻家庭種植農場負責人程皖感慨道。

  在護河鎮幸福村、興禾村高標準農田裏,農業四情監測設備、微型氣象站、病蟲害防控監測站等智慧農業設施全面鋪開,實時捕捉土壤溫濕度、pH值、作物長勢及病蟲害動態,為農戶提供“量身定制”的灌溉、施肥方案,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又保障作物優質高産。如今,無人機飛防、太陽能殺蟲燈、糧食篩選烘乾一體機等新型設備廣泛應用,為農業生産注入“科技動能”,讓高效種植有了堅實支撐。

  “智慧農業平台實現了田間管理‘精準施策’,農戶跟着數據調整管理措施,成效立竿見影。”當涂縣護河鎮農辦副主任尹治星介紹,當地已實現智慧農業技術全覆蓋,為産業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種養融合

  拓寬生態增收“多元路徑”

  走進護河鎮青山村光峰家庭農場,水塘裏的豆蟹(二齡蟹)長勢正旺,種養大戶俞光峰正在精心投喂飼料。“今年在‘稻蝦輪作’基礎上,我嘗試養殖豆蟹,先選50畝進行試驗,效果理想後再擴大規模。”青山村光峰家庭農場負責人俞光峰介紹,這是他繼稻蝦輪作後的又一次大膽嘗試。儘管經驗不足,但在鎮農技專家指導下,許多技術難題得到破解,預計今年豆蟹産量可觀。“按照當前的長勢,預計每畝能增收1000元。”俞光峰臉上洋溢着開心的笑容。從起初的先蝦後稻,到後來的兩季蝦一季稻,再到如今兩季蝦一季稻加上一季豆蟹,這種“稻蝦蟹”綜合種養模式,不僅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而且各物種互為補充,形成了一個互利共生的生態循環。小龍蝦、螃蟹取食田間雜草和害蟲,排泄物化作水稻天然有機肥,既減少化學投入,又讓水稻和水産品品質雙升,達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在俞光峰的帶動下,蟹麥輪作、稻蝦蟹連作的綜合種養模式在當地得到有效推廣,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拓寬了路徑,並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來考察學習。“複雜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是綜合種養模式的核心優勢。”尹治星解釋道。

  農文旅融合

  讓“美麗風景”變“美麗經濟”

  秋末冬初,趁着晴好天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向戶外,走進田野。在護河鎮一處家庭農場,前來垂釣的游客絡繹不絕。“這裡的水質好,魚鮮景美,既能享受垂釣樂趣,又能親近自然,太愜意了!”垂釣愛好者孫先生點讚道。

  依託境內460公頃水域資源,當地因地制宜,對村集體水面進行發包,發展水産養殖和休閒垂釣;借助萬畝油菜花海,打造集觀光、旅游、研學、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近年來,護河鎮深挖“花資源”,做強油菜全産業鏈,以“強産業”賦能“花經濟”,還將“賞花經濟”植入田園採摘、特色農業、民宿度假、親子互動、研學康養等多種元素,融入田園文化、耕讀文化,推動“走馬觀花”向沉浸式體驗轉型。

  “我們要讓游客留下來、慢下來,讓‘流量’真正變成‘留量’。”護河鎮黨委副書記許青青&&,未來將持續升級現有項目,引進高質量農文旅業態,加速“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轉化,切實讓農業産業更具活力、農民增收更有保障。(通訊員 鄧磊 尚洋)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