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全球點亮能源未來!中國發布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24 16:36:50
來源:新華網

攜手全球點亮能源未來!中國發布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

字體:

  11月24日在安徽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拍攝的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項目啟動暨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研究計劃發布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 何曦悅 攝

  新華社合肥11月24日電(記者陳諾、何曦悅)中國科學院“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項目24日正式啟動,面向全球開放包括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在內的多個領先的聚變能實驗裝置及&&,協同攻關科學難題,攜手點亮人類清潔能源的未來。

  根據國際科學計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將面向全球開放多個核聚變大科學裝置&&,通過設立開放科研基金、資助高頻次專家互訪交流、搭建聯合實驗&&等,圍繞聚變物理前沿問題開展合作研究。

  在安徽合肥未來大科學城,來自法國、英國、德國等十余個國家的聚變科學家共同簽署發布了《合肥聚變宣言》,倡導開放共享與合作共贏精神,鼓勵各國的科研人員到中國開展聚變合作研究。

  核聚變能模擬太陽的聚變反應釋放能量,由於其原料氘在地球上極為豐富,且排放無污染,被譽為人類的“終極能源”。數十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磁約束等技術路線,在實驗裝置上探索聚變反應所需的高參數、長脈衝等嚴苛條件,但離真正實現聚變發電還有一定距離。

  近年來,中國核聚變研究加速,多次打破世界紀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是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方任務的主要承擔單位之一,並與50多個國家120余家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介紹,隨着ITER及BEST項目的快速推進,聚變裝置實驗研究將要進入燃燒等離子體的新階段,這是聚變工程研究的關鍵,這意味着核聚變像“火焰”一樣,由反應本身産生的熱量來維持,是未來持續發電的基礎。

  “這是‘無人區’的探索,將面臨許多工程與物理挑戰。”宋雲濤説,牽頭啟動國際科學計劃,既能依託中國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團隊的建制化優勢,也有助於凝聚全球科學家的智慧與力量,協同突破聚變燃燒前沿物理難題。

  BEST裝置作為中國下一代“人造太陽”,承擔“燃燒”使命。根據會上首次發布的BEST研究計劃,該裝置建成後,將進行氘氚燃燒等離子體實驗研究,驗證其長脈衝穩態運行能力,力求聚變功率達到20兆瓦至200兆瓦,實現産出能量大於消耗能量,演示聚變能發電。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