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合肥市科普閱讀月的眾多板塊中,青少年科普活動無疑是最亮眼的“主角”。通過構建內容閱讀、創新實踐、實時創作等多維聯動體系,一系列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活動在全市掀起青少年科學探索熱潮——從童趣滿滿的繪本講讀到沉浸式研學實踐,從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到腦洞大開的科幻繪畫,每一項活動都精準點燃青少年的好奇心,為培育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搭建起優質平台。
分層設計精準發力覆蓋全年齡段需求
深知不同學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與興趣方向,活動組委會精心策劃差異化參與形式,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科學打開方式”。
針對學齡前兒童,“童游書海”繪本故事講讀大賽溫情啟幕。孩子們與家長攜手演繹科學主題微視頻,用稚嫩的聲音講述自然奧秘、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展現科學現象,在親子互動中悄然種下科學興趣的種子;6至15歲學生則在“我是小小暢想家”科普繪畫大賽中盡情揮灑創意,畫筆之下,未來城市、太空探險、微觀世界等奇思妙想躍然紙上,藝術與科學的碰撞綻放出別樣光彩;小學生與初中生群體則通過“我們愛科學”手抄報和作文大賽,將閱讀積累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條理清晰的文字、圖文並茂的版面,不僅梳理了知識脈絡,更鍛煉了邏輯表達與創新思考能力。
科學家親授“秘籍”前沿科技走進課堂
“科學家講壇”系列活動如同一場場“科技盛宴”,深入衛崗小學、海頓學校等數十所中小學,讓青少年與頂尖科研專家零距離對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眾多科普專家,化身“科學領路人”,將“人造太陽”“強磁場”等原本晦澀複雜的前沿科技原理,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
在習友路小學新城分校的活動現場,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張素貞博士講到“人造太陽如何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時,學生們瞬間點燃提問熱情:“人造太陽什麼時候能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磁場是怎樣像‘籠子’一樣困住高溫等離子體的?”面對孩子們天馬行空又充滿探索欲的問題,張博士耐心解答,用“磁場籠子”“太陽的能量密碼”等形象比喻,將抽象知識具象化,現場互動氛圍熱烈到“爆棚”。此外,合肥市圖書館學會還為積極參與互動的學生準備了定制科普文創,讓這份對科學的熱愛,有了更溫暖的紀念。
研學實踐破界成長從書本走向“科技現場”
如果説讀書與講座是“紙上談兵”,那麼“科普研學游”則讓青少年真正實現了從書本到現場的跨越。活動組織青少年走進科創園區、科研實驗室,親身感受科技的魅力與力量。
在現代化鹽業基地,大家了解到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實現鹽業生産的智能化、綠色化;在人工智能産業園,炫酷的機器人表演、前沿的AI應用場景,讓青少年直觀感受到科技改變生活的無限可能。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研學模式,不僅讓課本上的知識變得“可觸摸、可感知”,更在潛移默化中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價值觀,激發他們探索未知、追求創新的遠大志向。
從激發興趣到培育能力,從普及知識到塑造思維,合肥市科普閱讀月的青少年板塊,正以多元創新的形式,為這座“科裏科氣”的城市播撒下一顆顆創新火種,等待未來成長為推動科創發展的參天大樹。(耿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