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湖縣圍繞“黨建引領、網格化服務管理、多元共治”等主題,展開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與探索,織就了一張基層治理“幸福網”。
黨建引領,築牢治理根基
走進晉熙鎮玉龍華府小區,鄰里和睦、環境整潔,處處洋溢着和諧氛圍。這得益於社區黨總支推行的“樓棟長微治理”模式,通過發揮“熟人治理”優勢,構建起“鄰里式”自治“微網格”。
太湖縣在城市社區建立“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將黨的領導貫穿到底。全面推行“皖美紅色物業”與“支部建在小區(網格)上”,實現36個網格黨支部和55個小區黨支部全覆蓋,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整合業委會、物業、居民等多方力量。
網格管理,推動服務下沉
在太湖縣城區,67名專職網格員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為居民身邊的“貼心管家”。
太湖縣按照“規模適度、無縫覆蓋”原則,對城鄉網格進行統一優化。城區以300至500戶或小區為標準劃分,農村地區因地制宜,目前已完成“多網合一”,全縣共劃分1118個綜合網格。縣財政提供專項經費保障,確保網格員隊伍穩定、工作落地。同時,積極推進綜治網格與文明創建網格等“多格合一”,以網格化驅動基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多元共治,凝聚社會合力
在北中鎮玉嶺村,“和事佬工作站”名聲在外。幾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發揮餘熱,用他們的經驗和威望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成為基層治理中的“銀發力量”。
牛鎮鎮創立的“紅小牛”基層治理品牌更是家喻戶曉。該鎮運用“紅小牛·224工作法”,借鑒“六尺巷”典故,持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太湖縣構建了以社區聯動社會工作服務站、業委會、駐區單位、樓棟長和居民的“多元共治”機制,形成“黨員帶頭、多方聯動、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各地打造的居民自治“議事廳”,定期收集民意,推動民事民議,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的真正主角。
下一步,太湖縣將進一步做實小區、網格黨支部,提升組織動員和解決問題能力,加強網格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推動數字化賦能;規範並推廣“議事廳”等協商平台,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打造更多本土治理品牌。(曹卉 劉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