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固鎮縣濠城鎮的垓下遺址景區內,數百畝金菊進入盛花期。金黃花海與古城遺址交相輝映,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打卡賞秋,奏響了“文化+農業+旅游”的鄉村振興交響曲。

步入景區,菊圃沿沱河岸線鋪展,層層疊疊的金黃色花朵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聽説清晨的菊花帶着露水最精神,我們特意趕早來散步。”一大早,蚌埠市民劉桂蘭和朋友們相約來到菊田。她笑着説,“以前總覺得垓下只有歷史遺址,沒想到現在種了這麼多花,空氣裏都是菊香。”
田間地頭,農戶們正忙着採摘盛放的菊花,指尖翻飛間,一朵朵飽滿的鮮花被收入竹籃。“一天能摘100多斤,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採摘工王芳一邊分揀菊花一邊説。菊花不僅扮靚了鄉村田野,還綻放出“美麗經濟”。

這片“致富菊”的綻放,離不開技術支撐。“菊花種植是個精細活,整地、育苗、移栽、平頂、採摘、分揀各個工序都有講究。”安徽虞美金菊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蚌埠地區的中性砂質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土層深厚、田塊成片,菊花産業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

從菊花種植、養護到採摘、烘乾、遴選再到包裝、銷售,一朵菊花就開出了一條産業鏈。在安徽虞美金菊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11000余平方米的現代化加工菊花茶廠房內,工人們將高高摞起的菊花推進烘乾機,這些菊花在經過100小時的持續低溫烘焙後,最終將被製作成為原汁原味的生態茶飲産品。

作為國家4A級景區,垓下遺址將文化遺産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除菊花海外,還打造了虞美人、粉黛草等四季花海景觀。在2025年安徽固鎮菊花文旅季期間,垓下景區圍繞文化體驗與業態融合,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國慶假期累計接待游客8.88萬人次,有效帶動文旅消費市場的升溫,實現“以景帶文、以文促游”,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內涵與觀賞價值。(尤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