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郵融合”暢通鄉村微循環-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21 08:25:02
來源:安徽日報

“交郵融合”暢通鄉村微循環

字體:

  “變化可大啦!村民來取快遞,會順手挑個手機配件,像手機殼、充電寶啥的。還有人看到新到的手機款式,也會停下來問問性能、價格。”11月17日,提及自家手機店升級成快遞站點的新變化,廣德市盧村鎮同溪村村民沈學聖滔滔不絕,“人氣越來越旺,方便了村民,生意也比以前單純賣手機紅火多了。”

  “出門散步,就能順道把快遞取回家。”這在廣德農村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穿梭在竹鄉大地的印有“交郵融合”的公交車,不僅搭載着出行的村民,還搭載着生活日用、時尚新品以及農特産品等,呈現出一幅“快遞進村,好物出山”的時代新圖景。

  “過去,快遞配送最多只到鄉鎮,不同快遞公司分散在不同的代理點,村民們取快遞只能到鎮上,還得找準站點,很不方便。”廣德市盧村鎮寄遞物流共配中心負責人李春波説。

  2022年以前,廣德市農村寄遞行業總體呈現“散、慢、亂、難”的現象。快遞企業單打獨鬥、網點分散,各自購置配送車輛,建立線路和網點。一些網點積壓快件,送達速度慢、送達效率低且不準時。除郵政實現村級網點全覆蓋外,其他快遞網點數量僅佔全市建制村的15%,導致百姓收件難、寄件難。

  廣德地處“長三角之心”,但區位優勢並未在物流體系中轉化為競爭優勢。怎樣變“數天到鄉”為“當日到村”,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着眼於強化農村薄弱地區覆蓋和通達保障,我們全力構建交郵融合新格局,不斷加強跨區域統籌布局、跨方式一體銜接,以盤活全市物流新體系。”廣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胡孝武告訴記者,他們依託“市級中轉、鎮級分撥、村級配送”的原則,發揮公交場站和公交資源優勢,利用郵政公司網點布局,最終打造出“市服務中心—鎮服務站—村服務點”的三級農村寄遞物流體系。

  放眼全局,謀劃在先。廣德市2023年印發了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每年財政安排不少於100萬元資金,給予站點建設鎮級3萬元/個、村級0.2萬元/個至0.8萬元/個、村級快件運輸0.3元/件的補貼,目前已投入2.3億元,建設交通綜合服務中心1個,鄉鎮綜合服務站8個以及114個村級服務點。

  為打通快遞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廣德市交通運輸局聯合郵政及中通、圓通等快遞企業,依託鄉村超市、便利店等場所,在全市所有建制村建立了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

  截至目前,廣德市在原有郵政網點基礎上,完善村級服務點114個,覆蓋率從15%提升至100%,實現快遞進村服務從“有”到“優”、品牌從“單一”到“多元”、配送效率由“數天到鄉”到“當日到村”的根本性轉變。

  為改變快遞企業各自為政的散漫局面,廣德市交通運輸部門統籌協調,讓具有自成體系的郵政公司主導,融合快遞企業資源,發揮城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用,利用現有公交場站設施,建立起高效的共配流程。快件抵達市區經各快遞企業分揀後,郵政統一配送至鎮級物流共配中心,通過鎮村公交統一分撥、打包,最終實現鄉鎮與村級末端的共同分揀、共同配送。

  “這種‘郵快合作’模式,破解了我們高成本低回報的困局,管理上也從多頭對接變為單一對接,真正實現降本增效,提升服務品質。”廣德市極兔快遞負責人介紹。

  “抱團經營”帶來規模效益,運費成本顯著下降,每年為郵政快遞行業節約成本約200萬元。

  隨着農村服務站點日臻完善,取件方式也發生改變。該市交運局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模式,整合多家品牌快遞資源,推動農村物流末端從“人找件”向“智能配送”轉型升級。

  “過去傳統貨架模式下,錯件丟件頻發,取件時間也受限制,群眾投訴較多。”新杭鎮流洞社區服務點負責人劉強&&,智能快遞櫃投入使用後,不僅人工成本顯著降低,錯件丟件問題也迎刃而解,居民隨時可取件,實實在在方便了大家。

  在流洞社區寄遞綜合服務點,3組24小時不間斷運行智能快遞櫃構成了村裏的“全天候快遞驛站”。該服務點共設有1000個智能格口,日均處理快遞量超千件,月處理能力約3萬件。村民無論多晚,都可憑藉取件碼或手機掃碼,享受全程自助智能取件服務,短短幾十秒即可完成。智能快遞櫃投入使用後,破解了農村取件“距離遠、耗時長”等困境,智能化手段讓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比城市更便捷、不打烊的寄遞體驗。

  取件便捷的同時,寄件服務同樣迎來升級,村民在“家門口”的村級驛站即可一站式辦理,村級服務點快遞量同比增長22%。

  完善的快遞體系,不僅提供了便民服務,更暢通了“農産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渠道。今年以來,當地“黃金芽茶葉”“大紅袍板栗”“笄山竹筍”等農産品快遞發出近1萬件,直接帶動就業400餘人,實現村級服務點年創收約300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記者 張敬波 本報通訊員 陳勇 屠建敏)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