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黨建“穿針引線” 繡出社區治理新圖景-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20 11:23:30
來源:含山縣委宣傳部

含山:黨建“穿針引線” 繡出社區治理新圖景

字體:

  “以前小區路燈不亮、監控癱瘓,晚上出門都提心吊膽。現在你看,路燈亮堂得很,監控全覆蓋,住着踏實!”70多歲的笪發堂老人是小區業委會監督委員會的一員,他見證了含山縣環峰鎮望梅社區從“問題社區”到“幸福家園”的蝶變。

  望梅社區地處含山縣城西南,1.6平方公里的轄區內,10個居民小區、3個城中村星羅棋佈,201棟居民樓裏住着近2萬常住人口。“人多、房老、矛盾多”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黨組織成了小區“主心骨”

  “以前政府工作人員進小區,居民圍上來就‘七嘴八舌’提意見;現在領導幹部進小區調研走訪,有居民拉着手説感謝!”談到山水苑小區最大的變化,網格員朱維東感慨説。這個曾因“沒圍墻、路泥濘、垃圾亂堆”被居民頻繁投訴的安置小區,如今成了望梅社區“紅色物業”治理的鮮活樣本。

  2021年,望梅社區黨總支書記高金香剛上任時,面對的是“12345熱線被打爆、信訪件堆成山”的爛攤子:山水苑小區緊鄰城中村,無圍墻、臟亂差,錦天一號院單元門無門禁、電梯沒信號,西城名苑樓頂瓦片往下掉……“群眾的‘表情包’就是治理的‘晴雨表’,問題出在哪,黨組織就扎根到哪。”高金香帶着社區“兩委”班子立下規矩:“小區的事,黨員先上;居民的難,支部來辦。”

  高金香帶着黨員挨家挨戶收集訴求,跑環峰鎮、住建局、城投公司協調資金,硬是在山水苑小區與城中村間修建了圍墻,修通了水泥路;指導錦天一號院成立業委會,聯合物業破解“單元門無門禁、電梯沒信號”難題。

  23部電梯如何架起“連心橋”

  “有説擋採光的,有説噪音大的,甚至還有説影響風水的。”高金香至今記得,2023年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時,高低層住戶的矛盾像堵墻。

  望梅社區創新的“三方五步”工作法,成了拆墻的“鑰匙”: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坐下來,用“廣泛聽事—集中篩事—民主商事—多元辦事—定期評事”的流程,把“對立面”變成“一家人”。針對低層住戶顧慮,黨員志願者帶着設計圖紙上門,承諾用透光玻璃井道;費用分攤按“受益越多、承擔越多”,一樓住戶不承擔費用,從二樓開始隨樓層升高逐步增加分攤金額。

  如今,陽光世紀城已加裝電梯23部,6部在建,成為全市加裝電梯數量最多的小區,有效解決了約3800名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下樓難題”。6樓獨居老人丁昌秀每天坐著電梯下樓買菜,菜籃子裏裝着的,是“上下樓自由”的幸福感。

  從“物業用房”到“鄰里中心”

  “以前小區連個議事的地方都沒有,現在不僅能跳舞、看書,還能跟物業‘面對面算賬’。”陽光世紀城小區居民李大姐説的“寶地”,是社區用580平方米物業用房改造成的“陽光鄰里中心”。

  這個中心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場“治理試驗”:最初住建局計劃搞“海綿城市”綠化,卻因削減停車位、壓縮公共休閒空間遭居民反對。社區黨總支牽頭召開了多方協商會,最終修改了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在新增120個停車位、115個充電樁共計1500個充電端口的同時,還把閒置物業用房改造成三層“幸福空間”——一樓放映廳裏老人們看得津津有味,二樓舞蹈室5支隊伍輪流排練,三樓“紅色議事廳”裏,業委會正和物業討論下月服務清單。

  自今年6月開放以來,中心已服務2200人次,辦了56場活動。

  “基層社區治理就像繡花,針腳要細,線頭要牢。”高金香常説,“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我們的‘攻堅清單’。”望梅社區用黨建“繡花針”,穿起民生“千條線”,讓“紅色物業”不僅管得了燈泡亮、電梯穩,更暖了民心、聚起了人氣。(李佑勝 婁瑛莉)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