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畔,一座老工業基地正在創新中煥發新生,從玻璃新材料到新能源電池,從生物化工到智能裝備,蚌埠的産業革新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蚌埠市堅持“智造強市、産業立市”第一戰略,聚焦“招商引資、向上爭取、助力本地企業做大做強”三大主渠道,狠抓“優質項目+實物工作量”,奮力打造“淮河明珠、智造之城”。
作為老工業基地,蚌埠曾誕生安徽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塊手錶、第一台空氣壓縮機和第一台收音機。
如今,這座城市正努力把“科技特長”變成“工業特産”,加快構建以製造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産業引領:玻璃新材料的國家突破
在蚌埠的産業革新中,玻璃新材料的突破最為耀眼。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和蚌埠中光電自主研發生産的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産品在蚌埠成功下線,開創了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中國製造”的新紀元。
這一突破源自“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OLED顯示玻璃材料關鍵技術開發”項目支持。
項目團隊通過開展OLED顯示玻璃材料結構與性能設計、關鍵熱工過程計算模擬等基礎研究,自主開發出成套核心技術裝備。
OLED顯示具有自發光、超高對比度、寬視角、廣色域等優點,是新一代主流顯示技術。8.6代OLED玻璃基板對於OLED面板至關重要,是OLED面板必需的載板材料,代表着玻璃製造領域的領先水平。
在中研院集團展廳,一塊薄如蟬翼、可環繞手指般粗細卷軸自如捲曲的玻璃同樣引人注目。這塊僅30微米厚的柔性可折疊玻璃不僅極致纖薄,更擁有卓越的耐用性,使用壽命可達27年。
中研院集團扎根蚌埠五十余載,擁有七十多年歷史,始終堅持創新驅動,致力於推動玻璃新材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企業力量:創新主體的協同共進
在蚌埠的産業革新中,一批優秀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共同推動産業鏈升級。
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於2021年8月17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公司主營産品包括新能源鋰電池涂覆材料、電子通信功能填充材料、低煙無鹵阻燃材料等三大類。這些産品均為保障新能源鋰電池主動安全、熱管理安全以及電子通信安全的關鍵材料。
壹石通被評為國家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榮獲中國非金屬礦業協會科技發明類二等獎、安徽省重點領域補短板産品關鍵技術攻關揭榜企業等榮譽。
豐原集團作為蚌埠的老牌企業,其旗下的豐原藥業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27億元,凈利潤7627.85萬元。
豐原藥業的業務涵蓋藥品批發、化學合成藥及製劑、藥品零售、藥用輔料等多個領域,在安徽省內外均有廣泛布局。
這些企業共同構成了蚌埠産業革新的主力軍,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推動蚌埠從傳統工業城市向智造之城轉型。
創新平台:科技特長的硬核支撐
蚌埠市把創新作為關鍵抓手,努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為打通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的通道,中研院集團形成了以創新文化體系推進創新鏈、工程鏈、産業鏈“三鏈融合”發展、實現科研院所高質量發展路徑。
這一模式成效顯著,助力其在國內高端玻璃工程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國際高端玻璃工程市場佔有率65%。福耀集團等知名企業的汽車玻璃原片技術與成套裝備即來自中研院集團。
除了科技創新與産業融合,中研院集團還將戰略目光投向國際國內標準制定、深度參與國際技術組織管理,並大力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應用。
目前,中研院集團已牽頭編制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38項,以標準的“軟實力”築牢行業發展的“硬支撐”。
産業集聚:鏈式發展的蚌埠模式
在中研院集團的“鏈動”下,蚌埠市已形成“高純石英砂—高強度蓋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導電玻璃—觸摸屏—顯示模組—終端應用産品”的新型顯示産業集群全産業鏈,享有“玻璃之城”的美譽。
蚌埠市的産業集聚不僅體現在玻璃新材料領域,在新能源、生物化工等領域也形成了特色産業集群。
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主導産業集聚度不斷提升,2024年達到29.8%,提升4.5個百分點,合計營收首破2500億元,稅收首破100億元。
到2030年,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合計營收目標將達到5500億元,其中市高新區營收規模突破2000億元。
自貿片區進出口對全市貢獻度將超50%,綜保區土地開發利用率達60%以上。
未來展望:從製造高地到智造名城
面向“十五五”,蚌埠市已做好系統規劃。在做大市場主體方面,到2030年,力爭“四上”企業總數達4400家,産值超百億元企業4家、上市公司超15家、省百強民營企業超4家。
累計培育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以上。
淮河之畔,這座老工業基地正在創新驅動下煥發新生。未來的蚌埠,必將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向着“淮河明珠、智造之城”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