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黨旗,如何牽起鄰里間的融融暖意?一套治理“良方”,如何破解基層“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難題?在合肥市瑤海區七里站街道,“恒通做法”給出了一份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共治共享的生動答案。
變“松散型”為“堡壘型”,紅色堡壘築治理之基
2019年,恒通小區的老黨員、老職工們開始自發探索家園自治。這套源於實踐的“恒通做法”已於2024年在瑤海區全域推廣,讓“黨建紅”成為凝聚鄰里、推動共治的鮮明底色。
治理效能的提升,關鍵在黨組織。街道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網絡,從政策宣傳到環境整治,黨員身影活躍在治理一線。
“選好‘領頭雁’至關重要。”七里站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牧介紹,街道創設“七里學堂”,為小區黨組織書記和業委會成員量身定制物業、民生、應急等課程,並組織外出學習,在“亮成績、找差距”中激發動力。目前,“七里學堂”已培訓500餘人次,3名社區書記獲評“瑤海區明星書記”。
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內生動力聚共治合力
“小區的事自己管,大家的事商量辦”——這已成為七里站街道的治理共識。目前,街道30個物業管理區域實現業委會(物管委)全覆蓋,黨組織與業委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治理力量擰成“一股繩”。
在黨組織指導下,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綠寶小區順利完成物業交接,瑞園小區破解停車難題,恒南小區健身器材精準搬遷……芳草雅苑小區更是從“沒人管”的“三無”狀態,蛻變為“自己管”的自治樣板,不僅引進新物業,還組建起20多人的志願服務隊。
變“多頭跑”為“一站辦”,協商機制破民生難題
每週四的黨群議事會,通過“線上+線下”徵集議題,聯合各方共商對策,並配套“53522”馬上就辦制度,即5分鐘響應、3小時到場、5天反饋、2次回訪、2天辦結,確保群眾呼聲件件有回音。
東七社區青山路路面沉降,困擾居民出行。通過“周四來説事”平台,街道聯動區農林水務局、市政部門,最終敲定“路面修復+管網升級”方案,從根源解決了難題。
學苑社區新海西苑是回遷小區,停車位緊張。同樣通過黨群議事會,社區黨委聯合物業、居民代表共商,最終通過合理規劃車位、清理違規停放,逐步化解了這一矛盾。今年以來,街道已召開90場議事會,成功化解80個民生痛點。
變“泛服務”為“精準化”,志願品牌傳暖心力量
今年8月,恒通社區“窗簾之約”服務對象章李梅老人身體不適,一個電話打給了社區“暖寶”幸福驛站的志願者。“郝阿姨”郝素雲和大學生志願者立刻上門,將章老送到社區衞生服務站。
街道將“窗簾之約”作為“恒通做法”的特色服務品牌,為57名特殊老人建立“窗簾暗號”守護機制,將服務延伸至送餐理髮、心理疏導、衞生清潔等領域,累計開展服務110餘人次。各社區志願者聯合靜安社工開展“敲門行動”10余次,為老人提供“移動醫療站”,完成家庭醫生簽約47名,為40名服務對象開展健康體檢服務。
如今,“窗簾之約”已獲評全國“四個100”最佳志願服務項目,在安徽全省推廣。項目主要發起人郝素雲榮獲2025年“中國好人”,恒通社區被評為“2024年全省最美志願服務社區”。
從“自治探索”到“全域推廣”,“恒通做法”的升級之路,正是瑤海區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生動實踐。未來,這條共治共享之路將繼續延伸,讓居民的“關鍵小事”成為基層治理的“頭等大事”。(邱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