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一早,吃過早飯,收拾停當,池州市貴池區烏沙鎮燈塔村68歲的村民許潤年騎上電瓶車便上班去了。
“盯着‘一畝三分地’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想到老了還拿上了固定工資。”老許説。
許潤年的“工位”在他最熟悉的田間地頭。騎車到村裏後紀組的一片60余畝農田邊,旋耕機正轟隆推進、播種機緊隨其後,機聲隆隆間,耳畔傳來一聲熟悉的招呼:“許隊長,今天啥計劃?”
“老孫,這麼早!”許潤年踩了踩腳下松軟的田地,叮囑迎面走來的農機手孫傑,“要下雨了,趁着天好把另一台播種機也開來,加緊把這片種完。”
用許潤年的話來説,他這一輩子沒離開過土地,自成一套“種田經”,但過去他照顧的只有自家分得的那7畝田地,而如今他每天盤算着的是1600余畝地裏的大事小情。
“家裏的土地都流轉出去,一年租金收入有近2000元,加上在公司當‘田管’賺的工資,生活可比之前寬裕不少。”許潤年樂呵呵地算着一筆收益賬,從“種着自家田地管溫飽”到“流轉土地賺‘雙薪’”,這位“老把式”幹勁兒十足。
2022年起,安徽至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貴池區流轉1.1萬餘畝土地,將分散的耕地整合為連片農田,實現規模化種植,不僅讓不少撂荒地重新“活”了起來,也讓不少像許潤年這樣的老農民成為一手拿租金、一手拿工資的“雙薪農民”。
“績效考核也生長在土地裏,公司根據土地畝産進行績效考核,考核優秀的員工在基本工資以外還會發放績效工資。”公司負責人林曉軍介紹。為達到績效指標,許潤年和同事整日奔波在田間地頭,幹得比自家地裏還要上心。而農忙時,該公司還會優先雇傭五保戶、脫貧戶、殘疾人家庭等特殊困難群體作為臨時用工,讓他們在家門口也能賺錢。
從曾經的零散地塊到如今連片良田的規模化種植,從“靠天吃飯”的日出勞作到“雙薪增收”,這群沾着泥土香的“上班族”實實在在嘗到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甜頭,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記者 徐建 通訊員 孫夢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