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中國安徽建築大學與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建築與土木工程大學的青年學子,以徽州木構為共同語言,完成了一場從校園到田野、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度對話。

在安徽建築大學的徽派建築博物館裏,中俄師生系統梳理了徽州村落的發展脈絡;在世界文化遺産地西遞的古巷深處,他們觸摸着千年榫卯的脈搏;在碧山村的現代書院裏,傳統木構的當代生命力讓他們讚嘆不已……這趟精心設計的文化溯源之旅,拉開了“徽匠傳薪·中俄共構”第三屆國際聯合工作坊的帷幕。
在安徽建築大學,中俄師生系統考察了徽派建築博物館和異地遷建的明代古宅“光啟堂”,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實物,對徽州傳統村落的發展歷程與建築歷史建立了宏觀認知。
隨後,他們走進皖南,實地探訪了世界文化遺産西遞村。對於歷史悠久的徽派民居,俄羅斯學生克謝尼婭·班尼科娃驚嘆道:“這不僅是建築,更是一種哲學,體現了極致的內斂與和諧。”

當師生們走進由傳統徽州建築改造的碧山書院,看到了老房子如何被注入新的功能與靈魂,傳統木構技藝如何在當代設計中煥發新生。這種“活態傳承”的實例,讓兩國青年對接下來“學以致用”的創作充滿了期待與靈感。
本次工作坊的核心是以“非正式交流空間”為主題的木構搭建競賽。其中,榮獲一等獎的作品《綻放》成為最大亮點。該作品巧妙融合了俄羅斯傳統建築中的尖頂形態與徽州木構的榫卯精髓。其結構核心是一個運用現代編木拱橋技術、由小而大的精密木構網絡,象徵着合作由點及面;最終向上“綻放”的態勢,既呼應了俄式建築的向上動勢,又宛如一朵友誼之花燦爛盛開。

“我們想表達的,不僅是技術的結合,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融合。”《綻放》小組的中方成員陳洪镈解釋道。
在兩校的座談會上,安徽建築大學校長蔡國軍將一套精心準備的“樂·在徽州”文化創意産品,贈送給下諾夫哥羅德國立建築與土木工程大學校長謝戈列夫·德米特裏。這套由安徽建築大學“新徽匠學堂”團隊研發的文創,將徽州建築之美轉化為可觸摸、可攜帶的文化符號。(聶瑋、王思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