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經開區”)南艷湖上波光瀲艷,人們在這裡或觀鳥,或在文化書吧裏讀書,抑或在科普園地裏了解知識。在這片産業澎湃和創新涌動的熱土上,一場場“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悄然展開,構建起一幅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全程貫通的“大思政”畫卷。
今年以來,合肥經開區堅持黨建引領、深化校地融合、聚焦分類施策、創新載體形式,構建具有開發區特色的“大思政”工作新局面,從校園黨團隊一體化育人,到社區用平民故事點燃信仰之光,再到企業“工匠講堂”將奮鬥精神注入産業血脈,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思想動能與精神支撐。
黨建引領,構建齊抓共管“大格局”
合肥經開區建立“黨工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社居協同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推動思政工作從“單打獨鬥”走向“協同作戰”。
在教育領域,22所中小學全面推行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將政治標準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夯實立德樹人根基。區團工委打造“青蓮説”“臨聽青語”等青年品牌項目,開展理論微宣講40余場,覆蓋青年2000餘人次;區總工會設立24個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組織35場技能競賽,通過“工匠講堂”弘揚勞模精神、激發職工創造活力。
在基層治理一線,思政工作同樣落地生根。在合肥經開區蓮花社區服務中心,以“紅色物業”為載體,每月召開協商議事會,今年以來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28起,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912件。海恒社區服務中心推行“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雙輪驅動模式,先後開展“紅色家訪”“鄰里議事”等活動210場;錦繡社區服務中心則推行“網格員+思政輔導員”制度,42名社區工作者化身兼職思政輔導員,深入樓棟開展“網格微宣講”,打通宣傳教育的“最後一公里”。
校地融合,打造協同育人“新品牌”
依託區內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十余所高校資源,合肥經開區積極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推動高校“智力優勢”與地方“實踐場景”深度融合,打造“高校名師優生講思政”品牌。結合區內實際,開展“經開思政雲課堂”“行走的思政”特色品牌,讓理論宣講“活”起來,讓思政課堂“動”起來。
“高校名師優生講思政”邀請高校專家學者走進機關、社區,同時組織優秀學生組建宣講團,用青年話語講述時代故事,全年開展講座21場,吸引近1500人次參與。“經開思政雲課堂”打破時空壁壘,整合行業榜樣、基層治理能手等資源,推出系列線上課程,累計發布9期,點擊量超3萬次;“行走的思政”將課堂搬進企業、園區、紅色場館,讓幹部群眾在實地探訪中感悟發展成就、厚植家國情懷;以思政共建為紐帶,合肥經開區還積極拓展就業見習、課題研究、人才引育等合作領域,建立“崗位供給清單”,開展“定制化”招聘,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治理效能,形成“高校反哺地方、地方滋養高校”的良性循環。
實踐中,合肥經開區還注重品牌塑造與體驗升級,打造“愛蓮説”“鄰里笑臉墻”等特色項目,並將英雄事跡、基層治理故事等演繹成情景劇、微話劇搬上舞&,思政教育直達心扉,文明新風蔚然成風。
分類施策,提升思政教育“精準度”
面對多元群體,合肥經開區實施“精準滴灌”,依託369個基礎網格和2573名專兼職網格員,摸清商圈白領、藍領工人、青少年、老年人等群體需求,建立“清單底冊”,量身定制教育內容。如針對企業職工,開設“工匠講堂”,推送惠企政策與心理疏導服務;面向社區居民,通過黨群議事會、文藝匯演、傳統節日活動等形式,打造“家門口的思政微課堂”。
在臨湖社區服務中心,設有“義不容辭”“鄰里有約”等議事平台,今年以來共召開42場議事會,解決群眾關切問題210個。青少年群體是思政工作的重點,芙蓉社區服務中心實施“紅色育苗”工程,依託“五色少年心向黨”項目,組建志願服務隊,全年開展活動156場,覆蓋青少年1.2萬人。錦繡社區服務中心組建“銀發宣講團”,開展39場“我的奮鬥故事”宣講,用親身經歷傳遞初心使命,讓“銀齡”力量成為社區思政的“活教材”。
為了讓思政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合肥經開區推動“思政+文商旅”深度融合,依託工業、科技資源,打造“工業探秘游”“科技探趣游”等三條精品線路,推出12款“産研學游”産品。轄區內的南艷湖公園化身“家門口的思政課堂”,日常開展農耕採摘等沉浸式體驗;明珠廣場城市會客廳設有閱讀角,嵌入非遺體驗,打造“書香商圈”與“移動思政課堂”。
從校園到社區,從企業到街巷,從線下到雲端,合肥經開區正以系統化思維、項目化推進、品牌化打造,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從“有形覆蓋”邁向“有效引領”。(李長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