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璧縣朝陽鎮陸圩村,有一座“蓮心亭”,涼亭不大卻是當地群眾時常光顧的休閒場所,閒暇時刻,鄉民們來到此處談論家長裏短,充滿歡聲笑語。然而正是這樣一座普通的“蓮心亭”卻促成當地幹部群眾“心連心”,孕育和諧文明新風尚,更成為當地基層治理工作中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標”。
“蓮心亭”何以“連民心”?一年前的一場別開生面的黨群議事會給出了答案。在村“兩委”號召下,當地的“五老”、村民代表們聚集亭下商討村務,破損的通組路面怎樣修繕?村部廣場還需增添哪些設施?有幾戶養老保險還未及時繳納怎麼辦?……大小問題在商量中很快有了眉目。
這場小小的議事活動,成為撬動朝陽鎮基層治理新格局的起點,為進一步固化這種良好經驗,朝陽鎮黨委多次深入調研指導,打造黨群“説事”陣地,構建起網格化“連心説事”新機制。
如今走進“蓮心亭”,一本“説事簿”和一個“意見箱”格外醒目,每一項記錄在冊的“説事”成果、每一條村民建議,都為鄉村建設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提供一份助力。
“蓮心亭”何以“連千家”?“過去,我們通過網格黨員主動走訪‘蓮心亭’,讓黨員亮身份、聽訴求、解難題,使黨組織成為串聯民生訴求的‘主心骨’,現在經驗推開後,建立了網格黨員走訪責任制,通過劃分責任片區,將走訪推進到群眾庭前戶下、公共區域,隨時隨地開展訪談説事。”朝陽鎮綜治中心負責人&&。
為進一步提升“説事”效率,朝陽鎮依託“説事群”和鄉村文明實踐直播&&,同步打造線上“連心説事”場景,構建“線下訪談當面説、線上群裏隨時提”雙向訴求反饋通道,實現民意傳達“零延遲”、訴求辦理“全跟蹤”。
“蓮心亭”怎樣“促和諧”?提到“蓮心亭”,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想到周敦頤的《愛蓮説》,其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道出了蓮花所代表的君子品行。朝陽鎮深度挖掘“蓮心亭”文化內涵,並應用於基層矛盾多元化解,為當地注入了一股與“六尺巷文化”相契合的謙和禮讓的“和諧之風”。
從“蓮心亭”內調解員利用“連心説事”耐心勸導村民們互諒互讓,到組建“蓮心”解事隊,這一轉變讓“蓮心亭”的調解實踐上升為全鎮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新經驗。
據悉,“蓮心”解事隊由黨員、退休人員、法律顧問、農技員等多方力量組成,依託“連心説事”,對各類問題實行“分類處置、專業賦能”,實現“村民點單”與“調解員接單”雙向互動,推動矛盾由“被動接受調解”到“主動尋求調解”的生動轉變。
此前,陸圩村民反映薄殼山核桃種植技術難題,“蓮心”解事隊邀請農業專家進村入戶開展指導,助力種植基地首茬收穫近4000斤,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實現了基層治理與産業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贏。
“蓮心亭”何以成“地標”?如今,“蓮心亭”不僅是村民休閒的一個普通小亭,還在社會治理和鄉風文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逐漸演變成全鎮共建共治的“地標”。
該鎮通過定期開展“蓮心”禮讓講堂、“連心説事”等活動,用生動鮮活的故事和深入淺出的方言,持續提升村民禮讓意識和參與治理的主動性。以“蓮文化”為參照,組織村民共同修訂《村規民約·禮讓篇》,將禮讓處事、鄰里互助、杜絕攀比等內容納入其中,引導村民自覺遵守、踐行新風。
此外,通過吸納60余名熱心村民擔任“連心治理觀察員”,常態化開展村內巡查走訪,對環境衞生、矛盾隱患等問題早發現、早干預、早解決,有效將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全鎮新發矛盾同比下降30%。
“從黨群‘連心説事’到成立‘蓮心’調解隊,再到以‘蓮’育人,促進鄉風轉變、凝聚共治合力,朝陽鎮從‘蓮心亭’出發,探索基層治理新經驗,背後是‘六尺巷工作法’與地方特色的深度結合與靈活運用,為全縣基層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鑒。”靈璧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許青青 徐寶同 陳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