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六尺巷”的謙讓佳話,穿越百年依然熠熠生輝。如今在旌德縣俞村鎮仕川村,村民陳勇飛主動讓出10平方米宅基地,為河道整治工程“讓路”,用樸實行動續寫了新時代的美德篇章。
走進仕川村川下片區,曾經又彎又窄、年久失修的河道已煥然一新。這條河道曾是周邊村民的“心病”——每逢汛期便積水內澇,幾十戶村民的農田和房屋安全備受威脅。此次河道整治工程的關鍵,是將彎曲河道取直,以提升排水效率、消除安全隱患,而最優施工方案恰好需要佔用村民陳勇飛家的一塊宅基地。
“我們正愁怎麼協調溝通,沒想到陳勇飛得知情況後,主動提出願意退讓50公分,讓出10平方米宅基地。”仕川村黨總支副書記喻科建提起這事,至今仍讚不絕口,“他這份為集體着想的奉獻精神,太讓人感動了。”
“修河道是為全村人好,能讓大家汛期少受點罪,我讓這10平米地算什麼!”面對讚譽,陳勇飛顯得十分樸實。他坦言,家裏人一開始確實有顧慮,但經過自己和村幹部的耐心解釋,家人很快理解並支持了他的決定。
如今,河道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清澈的河水順暢流淌,周邊村民的安全隱患徹底解除,陳勇飛也在自家門前忙着修建新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從“六尺巷”到“十平方”,變的是數字,不變的是鄰里間的包容謙讓,是為集體着想的責任擔當。(張成)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