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擬認定名單,合肥市共有71戶企業入圍、較2024年增長18.3%,居全國城市第11位,2025年新增數、入選率、全國佔比均再創新高。該市目前累計擁有有效期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2戶、居全國城市第14位。
曾有人稱合肥為“最強風投城市”。其實,這種情感化的定義,並不能觸及這座科創名城的內生邏輯。始終致力科技創新的合肥,同樣將産業創新作為一個戰略選擇和極致追求:早已不再僅僅滿足於“賭”對幾個龍頭項目,而是加速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全力構築新質生産力,推動更高階段的高質量發展。
這股滋養“小巨人”的“合肥力量”,在其前瞻性的産業布局、共生共榮的生態營造以及面向“十五五”的深謀遠略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戰略升維
——從“招大引強”到“育苗造林”
合肥的第一次出圈,在某種意義上,源自“以投帶引”的模式,成功引入了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等重大項目,被網友戲稱為“最強風投機構”。然而,合肥的決策者深知,龍頭企業的“參天大樹”固然重要,但缺乏“灌木”與“草叢”的森林是脆弱的。
“我們的邏輯,已經從‘引進一個重大項目、形成一個産業鏈、打造一個産業集群’,升級為‘營造一片産業生態、滋養一群隱形冠軍、鍛造一條堅韌供應鏈’。”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這是合肥“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題中之義。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蔚來汽車等大項目落戶後,合肥沒有止步於此。他們圍繞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精準梳理出電池、電驅、電控、智能座艙、車規級芯片等上百個關鍵環節,並據此繪製“招商地圖”和“培育地圖”。通過“龍頭企業出題、中小企業答題”的協同模式,引導本土企業卡位入鏈、配套發展,一批扎根細分賽道的“小巨人”應運而生。
“依託合肥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集聚優勢,我們專注於新能源重卡及智能公路貨運解決方案研發,短短幾年就實現了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安徽深向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其自研的自動駕駛新能源重卡不僅破解了公路貨運高效與零碳的行業痛點,更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海外交付的同類解決方案企業,銷售網絡已覆蓋新加坡、泰國等多個國家。
在戰略升維中,“龍頭引領—項目集聚—生態培育”,成為合肥産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路徑。如今,合肥圍繞重點産業發展方向,形成“梯度培育+鏈條協同+精準賦能”的系統打法,幫助企業補短板、強弱項,加速向“小巨人”標準邁進,最終實現“領軍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性産業生態。
生態賦能
——構築“政産學研金”共舞的雨林
如果説戰略眼光是“合肥力量”的大腦,那麼一套深度融合“政、産、學、研、金”的創新生態,則是其強健的軀幹與血脈。
“基金叢林”的精準滴灌。在推動産業發展中,合肥構建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從支持早期團隊的“種子基金”,到扶持專精特新的“科創基金”,再到參與龍頭企業戰略投資的“産投基金”,政府資本如同“燈塔”,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前行。
“我們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産品供給,專門開發了‘專精特新貸’‘小巨人貸’等定制化金融産品35款,同時正在籌建總規模15億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就是要讓企業融資更便捷、成本更可控。”合肥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説。近五年,合肥已累計推動33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通過常態化舉辦股權融資、信貸融資等各類産融對接活動,成功解決企業融資需求超23億元。
“研值”轉化的高速通道。坐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國之重器”,合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米”。通過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建立“定向委託研發”機制、鼓勵科學家帶着成果創辦企業,將實驗室裏的“科技之花”轉化為生産線上的“産業之果”。
位於合肥市包河區的第七批新晉“小巨人”之一的合肥航譜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是産學研融合的一個典範。該公司與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攻克了斯特林製冷機長壽命、小重量、快降溫、低振動等關鍵技術卡點,為我國紅外系統補短賦能,使其得以在更多場景應用;另一方面,航譜時代成功解決了危化氣體泄漏“看不見、難監測”的行業痛點,已在中海油、中石化等千萬噸級項目中廣泛應用,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區裏不僅及時兌現了專項獎補資金,更通過‘包河經濟大腦’等平台主動為我們匹配人才、技術資源,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和‘雨中打傘’的貼心,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搞創新、謀發展。”談及發展環境,合肥航譜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政企業務主管徐飛深有感觸。
隨着“政産學研金”深度融合,合肥“金融有支持、轉化有通道、服務有溫度”的生態優勢滋養着越來越多的“小巨人”快速成長。
面向“十五五”
——在時代命題中優化“方法論”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創新驅動、梯度培育、精準服務的原則,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引領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合肥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力爭到2027年底,實現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倍增。為此,合肥正在優化“方法論”。
聚焦“核”心,攻堅“硬”科技。合肥的培育重點,進一步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製造等代表新質生産力的前沿領域聚焦,發揮科創資源集聚優勢,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創新,聚力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産品、強化産業鏈配套能力,加快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深度融入長三角,參與全球競合。憑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建設,合肥的“小巨人”們正獲得更廣闊的舞&。深向科技立足合肥輻射全球,推動新能源重卡産品和服務在全球落地生根;優艾智合積極聯動長三角産業資源,持續深化工業機器人技術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高端領域的應用,構建起高效的跨區域産業鏈協同體系。
“用戶”導向,開放場景。合肥市各級黨委、政府正進一步從“管理者”向“超級用戶”和“場景開放者”轉變,加速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營造優質生態。通過發布“揭榜挂帥”清單,將城市治理、産業升級中的難題拋向市場,讓“小巨人”們憑本事“揭榜”,在實踐中錘煉技術、迭代産品。(記者 許根宏 劉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