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區順利開展血清寡糖鏈檢測項目,這也是省內首個基於糖組學技術的肝癌輔助診斷新項目,為我省乙肝肝硬化、肝癌高危人群搭建起精準早篩早診的又一道健康防線,填補了我省肝癌早期診斷領域的這一技術空白。
肝癌作為我國發病率第四、死亡率第二的惡性腫瘤,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早期幾乎無明顯症狀,而傳統的血液檢測手段又存在明顯短板:約30%至4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正常,無法啟動及時預警,常常導致早診“滯後”。
“血清寡糖鏈檢測,只需要抽2毫升到3毫升外周血,就能通過精準捕捉9種關鍵寡糖鏈的佔比,經專業函數計算得出‘G值’,快速判斷肝臟糖組是否異常。若G值≥5,提示肝臟糖組檢測異常,需進一步通過CT、增強CT、MRI等檢查排查肝癌;若G值<5,表明肝臟糖組未發現異常,按常規周期隨訪即可。”安醫大一附院北區副院長、感染病科主任醫師郜玉峰介紹,後續更會由專業醫生結合臨床,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或隨訪方案。
血清寡糖鏈檢測適用於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的肝癌早期診斷;其次是乙型肝炎感染且疑似肝癌患者的肝癌輔助診斷;像AFP檢測陰性且疑似肝癌患者的肝癌輔助診斷(必須是乙肝背景患者);影像學不明確、肝結節小(≤2cm)、難以確定良惡性、不具備穿刺條件或抗拒穿刺的患者肝癌的輔助診斷(必須是乙肝背景患者)都適宜這一檢測項目。
郜玉峰也特別提醒,血清寡糖鏈檢測結果作為臨床肝癌早期診斷的參考指標之一,有很好的預警價值,但不能替代病理診斷或影像檢查。若檢測結果為陽性,也不必過度焦慮,及時配合醫生進一步檢查和隨訪即可;若結果為陰性,也需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按醫囑定期隨訪——肝癌處於動態變化中,長期監測才能防患於未然。(記者 陶妍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