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活化地域文化 點燃文旅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15 09:38:08
來源:淮北市委宣傳部

安徽淮北:活化地域文化 點燃文旅經濟

字體: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淮北共接待游客180.2萬人次,游客消費1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和13.4%。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正讓淮北實現“工業銹帶”向“文旅秀帶”、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的蝶變。這座曾以煤炭為血脈的工業城市,如今正以文化為引擎,走出一條“文旅融合賦能産業轉型”之路。

  以文興業 銹帶新生

  作為昔日全國重要煤炭基地,淮北留存的斑駁廠房與老舊設備承載着城市記憶,當地以“保護性開發、産業化運營”路徑,讓工業遺存“開口説話”。

  始建於1969年的淮北發電廠,曾是安徽最大火力發電廠,2018年關停後於2023年由建投文旅集團改造升級。冰冷機械零件化作藝術裝置,老舊廠房變創客空間,轉型後的老電廠1969文化街區成為“可觸可感可體驗”的文旅地標。其中,工業博物館由機組廠房改造而來,3537件展品搭配聲光電、VR技術復原井下場景;緊鄰的“夔牛天街”融合《山海經》IP,打造集商業、研學於一體的文商旅綜合體,配套親子樂園形成特色集群。

  “自7月6日運營以來,街區累計接待游客逾70萬人次,外地游客佔比超30%,營收破1000萬元,新增就業143個。”淮北市文旅體局文體産業科科長李琪介紹,周邊商業也被同步激活。此外,相王啤酒廠舊址的皖新文創廣場“相有山”規劃三大分區,將於明年5月開放。昔日“工業廢墟”正通過創意轉化,成為兼具歷史底蘊與消費活力的新增長極。

  以文興旅 運河流韻

  今年國慶假期間,濉溪古城《運河千燈夜》夜游項目驚艷亮相,燈光勾勒的漕運商船與古建輪廓交相輝映。該項目以大運河文化為主線,實景演繹,再現繁華,游客可獲得沉浸式體驗。

  1999年,作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隋唐大運河淮北柳孜遺址重見天日。多年來,淮北市持續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打造特色鮮明、環境優美、保護完好的大運河遺産淮北段景觀帶,讓運河文化旅游“火”起來。

  淮北以運河文化為依託先後建成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柳孜運河橋梁遺址博物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內,數萬件文物從新石器時期綿延至隋唐,訴説着淮北作為運河重鎮的過往;柳孜運河橋梁遺址博物館的“飛躍大運河“沉浸式體驗艙,讓參觀者”踏波而行”,在聲光電中親歷漕運盛景。“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用好運河文化,開發更有趣的體驗項目,推動運河文化從‘靜態展示’向‘動態體驗’轉變。”市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

  以文鑄魂 薪火相傳

  10月18日,五集紀錄片《決勝淮海》首映式在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鎮舉行。10月22日,淮北市迎“攻堅英雄連”戰旗主題黨日活動在新四軍第四師師部舊址舉行。淮北是孕育英雄血脈的紅色熱土,雙堆集烈士陵園、臨渙文昌宮等紅色遺址星羅棋佈。

  全市紅色旅游景區成為游客緬懷歷史、汲取力量的打卡地。雙堆集烈士陵園莊嚴肅穆,游客在紀念碑前緬懷先烈;劉開渠紀念館裏,參觀者體會一代宗師的家國情懷。

  近年來,淮北激活紅色文旅動能,不斷提升紅色文旅影響力。雙堆集烈士陵園、臨渙文昌宮、韓村小李家入選“建黨百年百條紅色旅游線路”。濉溪縣入選安徽省十佳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範區,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入選安徽省二十佳館校共建紅色旅游教育基地。此外,還推出紀錄片《決勝淮海》、原創歌劇《向前》、淮北梆子戲《永遠的嫁衣》等紅色演藝劇目,舉辦多屆小李家紅色旅游季、臨渙古鎮紅色文化旅游節等活動,不斷提升紅色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文化人 小城大愛

  10月9日在京發布的2025年第二、三季度見義勇為勇士榜中,安徽淮北小夥宋士佳光榮上榜。今年7月,他在救起落水的張某一家後,因體力不支不幸犧牲。宋士佳的事跡正是淮北“好人之城”的生動縮影,目前,全市有18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在文旅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淮北正用濃濃的“人情味”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淮北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用心用情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一座城市將“愛”融入發展基因,吸引游客的將不僅是風景,更是這座城市的溫度與情懷。

  文化是底蘊,更是資源。淮北的實踐證明,文化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競爭力。淮北通過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構建區域協同、業態多樣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擦亮“煤美與共、湖上淮北”的金字招牌,展現出嶄新的城市形象。(陳倩)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