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表演藝術家曾昭娟攜《金娥》走進安徽藝術學院-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13 10:27:55
來源:合肥晚報

評劇表演藝術家曾昭娟攜《金娥》走進安徽藝術學院

字體:

  11月10日,“百戲入皖·星耀合肥”戲曲主題活動走進安徽藝術學院,評劇表演藝術家曾昭娟攜經典劇目《金娥》,在該校戲劇樓報告廳帶來了一場集講座、導賞與互動於一體的戲曲文化盛宴,為該校師生普及戲曲文化知識,傳授戲曲傳承密碼。

  作為評劇“花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者,曾昭娟不僅是天津評劇院院長,更是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文華表演獎、二度上海白玉蘭獎的獲得者。在這次講座中,曾昭娟以《金娥》創作為例,深刻闡釋了戲曲傳承的真諦。

  “傳承不是複製,既要面對前人又要面對後人。”她介紹,《金娥》改編自經典劇目《半把剪刀》,是《趙錦棠》的姊妹篇,主創團隊以當代觀眾審美視角重新創作,力求在原作基礎上深化思想性,為花派藝術注入了時代生命力。

  她&&,該劇旨在提純評劇表演內涵、提高劇種品位、提升流派高度,探索“學習經典、傳承經典、發展經典”的新路徑。

  曾昭娟的分享乾貨滿滿,互動環節更將氛圍推向高潮。她親自示範評劇的身段技巧,邀請學生上&手把手指導,從眼神流轉到身段拿捏,細緻拆解“戲魂”的塑造之道。

  安徽藝術學院黃梅戲表演專業大三學生周文博深有感觸:“曾老師‘抓戲魂’的理念讓我深受 啟發,今後演黃梅戲也要牢牢把握劇目核心,讓表演更具感染力。”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蒲春筱則認為,這次互動讓她對戲曲表演技巧有了直觀認識,為今後的編劇工作提供了寶貴借鑒。

  談及當代青年戲曲人才培養,曾昭娟結合多年執教與評審經驗提出“三重能力”標準:紮實的基本功是立身之本,深刻的文化理解力能讀懂劇目精神內核,創新表達力則讓戲曲“活”在當下。

  在活動前,安徽藝術學院為曾昭娟頒發“靚英計劃”導師聘書,這一舉措為皖津兩地戲曲藝術交流搭建了堅實橋梁。

  作為“百戲入皖·星耀合肥”名家名角名劇惠民展演的重磅大戲,由曾昭娟領銜主演、天津評劇院帶來的評劇《金娥》將於11月11日至12日在安徽百戲城亮相,這也是天津評劇院首次登陸安徽演出。

  據了解,《金娥》講述了民女金娥在封建桎梏下歷經磨難、堅守母愛的悲情故事,通過她與曹錦堂的善惡對比,凸顯人性本善的價值觀。

  針對南北劇種差異,曾昭娟&&,《金娥》與黃梅戲版《半把剪刀》同源自甬劇,核心的親情、冤屈與救贖主題高度一致,母愛綿長的精神內核更能跨越地域界限。

  在保留評劇鮮明特色的同時,《金娥》更着力於情感的深度表達:以高亢激昂的板腔體唱腔傳遞心緒起伏,用大開大闔的寫實表演強化戲劇張力。尤其“法場”一幕的大段唸白,在無前奏鋪墊的留白中,以深情吶喊將母子情深推向極致,堪稱評劇表演藝術的經典片段。

  “我希望通過《金娥》,讓合肥觀眾感受評劇的藝術魅力,更能體會母愛跨越時空的力量。”曾昭娟説,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真摯的情感總能引發共鳴,這正是傳統戲曲的生命力所在。

  “古有徽班進京傳佳話,今有百戲入皖續新篇。”曾昭娟在講座中特別點讚安徽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百戲入皖·星耀合肥’活動搭建了全國戲曲交流的大平台,我們始終抱着學習交流的態度而來。”

  對於活動創新推出的“戲曲+旅游”惠民模式,曾昭娟給予高度評價:“這是近年來戲曲傳播的創新之舉,我覺得特別好,不僅能有效拉近戲曲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更能讓許多原本不了解戲曲的朋友,一步步感受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進而深深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份文化瑰寶。”(記者 夏偉/文 見習記者 鄒韓欣/攝)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