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的“新舞&”-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1/12 16:10:35
來源:馬鞍山日報

老黨員的“新舞&”

字體:

  白墻黛瓦,花草環繞。走進烏江鎮宋橋村,民房山墻繪製的鄉村振興圖撲面而來,乾淨整潔的村莊透着宜居的愜意,這個剛在2025年5月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的村莊,有一間不大的小屋讓村民“有事就往這屋跑”,它還有個很官方的名字——老徐工作室。

  屋子的主人徐訓生會同曹法營、崇世林、秦朝生等三位年過七旬的老黨員。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沒有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他們只用“嘮嗑式調解”“上門式服務”,把村民的“揪心事”變成“順心事”,成了宋橋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的“最大功臣”。

  “現在黨員幹部普遍年輕,許多事情不了解,跟老年人溝通也存在困難,工作難以開展,我們在村裏待了一輩子,誰家住哪、誰家有啥難處,全都清楚,也能説得上話!”説起成立工作室的初衷,75歲的徐訓生打開了話匣子。這位有着50年黨齡的老書記,退休後總覺得“還能為村裏多做點啥”。

  2021年,在村委會支持下,“老徐工作室”應運而生。最初工作室只有徐訓生與曹法營兩位成員,沒有固定辦公地點,誰家有矛盾,他們就往誰家跑;遇到棘手的事,兩人就跑在田埂邊、樹蔭下商量對策。“那時候村民找我們,得先問老徐今天在嗎?”曹法營看在眼裏,便主動提出:“我家有間空屋,離村委會近,房子改改能用!”

  屋子原是糧站代銷點,40多平方米,一年房租能有1千多元,1996年糧站撤銷後便閒置。2019年曹法營花一萬多元將其簡單裝修,用於存放雜物。“空着也是空着,不如給村民當‘説理的地兒’!”在村委會幫助下,屋子被重新收拾:墻上貼滿工作室成員介紹、“以和為貴”的工作準則,屋裏擺上幾張木桌、幾張凳子,燒上一壺熱茶,從此,宋橋村有了“熱鬧去處”:沒事的村民來這嘮家常,有矛盾的來這評理,要幫忙的來這求助,往日冷清的小屋,成了村裏最有“煙火氣”的地方。

  2022年,崇世林、秦朝生兩位老黨員主動加入,四位平均黨齡超40年的“銀發團隊”正式成立。他們熟悉村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戶人家的家族關係,調解既有“法理”的底線,又有“人情”的溫度。“現在村民都知道,有事就去老徐工作室。”徐訓生笑着説。

  在鄉村,矛盾糾紛往往不只是“法理題”,更是“人情題”。老徐工作室的四位老人,最擅長用“鄉土智慧”解開“鄉土疙瘩”。

  2023年,村民曹法桂從上海回鄉,要求要回早年自願放棄的田畝,可這些田早被生産隊分給其他村民,如今由種田大戶承包,每年能拿到租金,村民們自然不願退還。曹法桂急了,跑到田間阻攔拖拉機作業,眼看鄰里鬧僵,村委會第一時間找到老徐工作室。

  “那是冬天,雨夾雪,我們四個人騎着電動車往村委會趕,路上滑得差點摔跟頭。”回憶起調解過程,崇世林至今記得。第一次找曹法桂談心,對方態度強硬:“這田本來就是我的,憑啥要不回來?”轉頭找村民們商量,大家也委屈:“當年是他自己不要的,現在憑啥讓我們退?”

  四位老人沒有氣餒。徐訓生帶着大家翻出當年的田畝分配記錄,一筆一筆跟曹法桂講政策。曹法營挨家挨戶敲村民家門,用“家門口人情”勸:“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這點租金錢,換個鄰里和睦。”“要是鬧到派出所,傷了和氣,以後村裏辦事咋互幫互助?”

  三個多月,他們跑了無數趟曹法桂家,走訪了多戶村民,終於在2024年6月促成和解:村民們同意返還田畝,曹法桂也主動放棄追要此前租金。

  2021年宋橋村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時,矛盾糾紛一下子多起來:有因宅基地邊界吵紅臉的,有因道路硬化佔了自家菜地鬧意見的,還有因牛棚拆除起爭執的。“那陣子我們每天電話響個不停,騎着電動車跑遍村裏的角角落落。”徐訓生記得,有時候,從早忙到黑,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

  近年來,大到房産田地糾紛,小到水溝堵塞、鄰里拌嘴,只要村民找過來,四位老人從不含糊。“村裏的事沒有‘小事’,今天不解決,明天就可能變成‘大事’。”2024年,宋橋村入選安徽省和美鄉村精品示範村建設名單。

  “今年是我入黨第50年!”説這話時,徐訓生的眼裏閃着光。在他看來,“黨員”二字不是榮譽,是“一輩子為村民分憂”的承諾——這也是四位老人的共同信條。

  “只要身體還硬朗,我們就會一直守着這間小屋。”徐訓生説。在宋橋村,這間工作室早已不只是調解矛盾的地方,它是老黨員發揮餘熱的“舞&”,是村民感受溫暖的“港灣”,更是全國文明村鎮一道最質樸、最動人的“民生風景”。(通訊員 馬晶晶)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