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鳳凰山,群山如黛,山水相依,古風與新韻撲面而來。從3000餘年青銅文明的厚重積澱,到1700餘年鳳丹文化的靈秀滋養,再到紅色基因的精神賦能,如今的銅陵鳳凰山以文化鑄魂,激活山水資源,正在譜寫文旅融合新篇章。今年10月31日,銅陵青銅文化節開幕式首次走出主城區,落地這片山水秘境。

2025銅陵青銅文化節在鳳凰山景區開幕。高凌君 攝
文化在交融中綻放魅力
鳳凰山,青銅文明與鳳丹文化在此交相輝映,為文旅融合埋下天然伏筆。在金牛洞古採礦遺址的礦壁上,先民“鑿山取銅” 的鑿痕仍清晰可辨,這個國家級文保單位,見證着銅陵悠久的採礦歷史,讓這片土地充滿了厚重的文化底蘊。2024年,金牛洞古採礦遺址接待研學游客超8萬人次,獨特的文化魅力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研學動能。

鳳丹文化旅游月活動舉辦。資料圖
主産於鳳凰山的鳳丹,則為這片土地注入靈秀之氣。每年4月,鳳丹花海引無數游人前來觀賞。這裡的鳳丹以“粉足、皮厚、藥用價值高”聞名,與洛陽、菏澤牡丹鼎足而立,已延伸出“花可賞、根入藥、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全産業鏈,開發出精油、牡丹籽油膠囊、花蕊茶等30餘款産品。2024年,鳳丹全産業鏈産值達3.5億元。
紅色基因則為鳳凰山增添了精神厚度。坐落在鳳凰山景區的銅陵縣首次黨代會紀念館,以翔實的資料和豐富的史實,讓“紅色”成為游客砥礪初心的生動課堂。
業態在重構中邁向多元
在鳳凰山,金牛洞古採礦遺址引入VR技術,讓游客“穿越”回商周時期,親歷青銅冶煉全過程,讓文化資源變身為可體驗、可消費的産品。
同時,針對鳳丹花期過後人走園空的痛點,鳳凰山還以“傳統地標+新興業態”重構消費場景。打造四季業態,新增相思河霧森步道、鳳儀湖森林水上樂園、滴水崖聲光電實景沉浸演藝等項目;打造瀑布咖啡、鳳棲坪觀景平台等網紅打卡點,萌寵樂園、露營基地滿足親子與年輕群體需求。圍繞“夜游”,景區的鳳棲民宿(原木裝潢融入山野)、鳳棲音樂餐廳(本地風味+民謠演出)、鳳凰山夜間市集等形成夜間消費集群,鳳儀湖心跳島燈光秀與文藝演出聯動,帶動夜間消費。

鳳凰山景區持續完善旅游業態。資料圖
鳳凰山景區還通過“江南銅谷”旅游風景道,與永泉小鎮、金山等景區相聯,進一步拓展了吸引力。今年1至10月,鳳凰山景區接待游客超90萬人次,其中“十一”國慶假期接待游客14.9萬人次。2025年暑期“清涼一夏”活動中,民宿入住率連續15天達100%。
富民在聯動中走向長效
文旅發展是富民增收的“金鑰匙”。鳳凰山景區推行“景區帶鄉村”模式,着力構建“景區引流、農家增收”生態,實現聯農富農。
“丹熏小河魚” “農家小炒肉”等菜品使用當地優選食材,成為食客口中“最撫凡人心”的味覺記憶。“景區+民宿”“景區+産業”模式為富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徑。隨着景區的聚焦作用越來越明顯,景區游客外溢現象也多起來,在鳳棲等景區民宿引領下,鳳凰山景區周邊民宿産業正呈現蓬勃發展之姿。
如今,鳳凰山村已從曾經的“一季花期”延展為“全年消費”,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萬元,走出了一條 “資源變資産、文化變資本、風景變産值”的文旅融合之路。(劉洋 周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