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商圈停車亂、攤販多,顧客來了沒地方停,生意都受影響;現在秩序越來越好,顧客願意來、留得住,我的營業額漲了不少!” 合肥瑤海保利商圈商戶賈孝臣的感慨,道出了瑤海區“支部建在街區”帶來的真切變化。
從人聲鼎沸的保利商圈到煙火氤氳的宋鬥灣路,從車流不息的勝利路到活力迸發的長江東路,瑤海區15個街區黨支部扎根城市“煙火地”,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城市既有“煙火氣”,又有“秩序美”。
支部扎根“煙火地” 織密治理“連心網”
為落實合肥市委關於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部署要求,瑤海區聚焦環境衞生、交通秩序等“五個大提升”目標,在商圈市場、背街小巷等關鍵區域布局15個街區黨支部,讓黨組織成為感知需求、響應訴求的“神經末梢”。
如今,街區黨支部化身“資源整合者”,不斷擴容黨建“朋友圈”,將非公黨組織、流動黨員、周邊機關企事業單位資源納入服務範圍,將區域內各方力量緊密相連,織就一張覆蓋廣、響應快的組織網絡。目前,317名在冊黨員與45名流動黨員活躍在整治一線,16家黨建聯建單位攜手1329家商戶同向發力,通過聯席會議、聯合行動凝聚治理合力。此外,外賣騎手“隨單送政策”、商戶志願服務隊自治等創新舉措,更讓分散力量實現“握指成拳”。
對標用好“他山石”,激活治理“新引擎”
“上海街區治理的理念,核心就是引導街區居民、企業工作人員‘自己的家園自己管’,把‘要我做’轉變為‘一起做’。” 勝利路街區黨支部書記田玉蓉在全區黨組織書記座談會上的分享,折射出瑤海區對標先進的治理思路。
瑤海區堅持“向內統籌”與“向外學習”雙向發力,一方面健全街區黨支部工作機制,另一方面通過思想沙龍、實地考察等方式借鑒上海等地經驗,推動“他山之石”轉化為治理實效。
瑤海區委組織部深度融入“以服務代管理”理念,經調研論證&&《瑤海區街區黨建“十個一”工作指引(試行)》,從組織架構到服務內容逐一明確標準,推動治理從“探索前行”向“規範運行”轉變。“指引讓我們有章可循,治理更貼合群眾需求。”區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
以“行走瑤海”活動為抓手,瑤海各街區組建志願服務隊,吸納商戶黨員、外賣騎手、離退休黨員等力量,投身巡防值守、文明勸導等工作。限時管控緩解交通擁堵、街校聯合打造“平安同心圓”、利用閒置空間建設居民活動點繪製公益墻畫等舉措落地見效,讓街區從“行政末梢”蛻變為充滿溫情的“生活客廳”。
民生服務“零距離” 傳遞治理“暖人心”
“以前廣場舞噪音吵得人睡不着,現在約定了時間區域,終於能睡踏實覺了!”和平廣場附近居民王阿姨的心聲,是民生服務提質的生動注腳。針對噪音擾民問題,明光路街區黨支部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整治,通過“聯合巡查 + 耐心溝通”與19支廣場舞隊達成共識,既維護秩序又兼顧群眾需求。
群眾有所呼,組織有所應。瑤海區街區黨支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黨員常態化走訪+線上線下留言板”廣納訴求,依託大數據梳理出“停車難”“充電難”等民生痛點,建立問題清單與閉環處置機制。每月由黨支部牽頭召開協商會,居民、商戶、部門“面對面”議事,處置進度實時公示,“周四來説事”平台已解決民生實事187件。
截至目前,各街區黨支部累計解決各類民生問題230余件,越來越多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在瑤海逐步形成。
瑤海區“支部建在街區”的創新實踐,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用精細化服務守護城市煙火氣,為新時代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肖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