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濉溪縣百善鎮魯店村的千畝菊花田迎來豐收季,村民們穿梭於花叢,指尖翻飛間將飽滿的菊瓣采收歸倉,滿載的鮮菊隨即運往村裏的加工車間,經過烘乾處理後,這些菊花將以2.3萬元/噸的價格銷往各地。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村集體增收16萬元,帶動600餘人次實現“家門口就業”。

這幅豐收圖景,正是魯店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動注腳,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1年的15萬元一路躍升至2024年的335.67萬元,短短四年間增長超22倍,從“薄弱村”蛻變為鄉村振興的“示範村”,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後是魯店村走出的一條“黨建強、産業興、村民富”的特色之路。
選準“領頭雁”,激活發展“紅色引擎”
“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8年,魯店村打破傳統選人模式,推選安徽皖雪食品、昊晨食品兩家企業的董事長孫超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孫超帶着産業思維回到家鄉,創新推出“村企共建”模式,不僅推動企業形成“産加銷一條龍”的全鏈條發展格局,成為全省糧食加工業領軍企業,更讓村民深度嵌入産業鏈,實現“家門口增收”。
與此同時,魯店村通過“兩委”換屆,將7名平均年齡38歲、懂技術、愛農村的年輕幹部吸納進班子,再通過專題培訓讓他們快速成長,成為服務發展的“主力軍”。2021年,村“兩委”牽頭成立濉溪縣魯店農業專業合作社,讓分散的農戶和土地“攥指成拳”,為産業規模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念活“産業經”,打造全鏈條增收體系
走進魯店村鄉村振興産業園,標準化的菊花加工車間、糧食倉儲中心、石磨麵粉廠依次排開,機器轟鳴聲中透着産業興旺的活力。這片佔地100余畝的産業園是魯店村深化改革的成果,通過整合集體耕地、村民入股土地,該村成功破解耕地碎片化難題,實現了優質糧食、菊花、土豆等作物的連片種植。
“我們既要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也要讓土地多‘生金’。”魯店村探索出“小麥-西瓜-蔬菜”“菊花-土豆”等輪作模式,巧用作物生長時間差和養分需求差異,讓土地實現“一田多收、四季增效”,為了提升附加值,村裏不僅建成菊花加工車間,將鮮菊轉化為幹花、茶飲,還對接知名企業開發薯片、澱粉等土豆深加工産品,推動産業從“賣原料”向“賣産品、賣品牌”升級。
如今,魯店村已形成“規模化種植+加工轉化+倉儲物流+市場銷售”的完整産業鏈,糧食倉儲項目年增村集體收入90萬元,“線上電商+線下商超”的銷售網絡打通長三角市場,僅季節性臨時用工每日就可達300人以上,真正讓産業紅利惠及每一位村民。
織密“利益網”,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土地流轉有保底,務工能掙錢,年底還能分紅,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們的感慨,道出了魯店村利益聯結機制的溫度,該村創新推出“保底租金+務工收入+二次分紅”的分配模式:村民流轉土地每畝每年可獲900元保底收入,
到産業園務工每天能掙得工資,年底還能享受村集體收入30%的土地入股分紅。

為了讓發展更可持續,魯店村還規劃建設農村實用技能實訓基地,定期開展種植技術、設備操作、電商運營等培訓,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本土人才,同時制定《魯店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組織章程》,為本土人才的成長和合作社的規範運營,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金秋的魯店村,菊香伴着豐收的喜悅,産業鏈上的紅火氣象與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相映成趣。魯店村以黨支部領辦為“鑰匙”,打開了集體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大門,也為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的“魯店答案”。(張明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