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長豐縣紅橋村迎來了三位特殊的“老朋友”——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州沃茲涅先斯克行政區區長馬爾德諾夫·伊萬·亞歷山大洛維奇一行三人。他們跨越8000公里,奔赴一場早在今年8月就許下的秋日之約。
這份跨國情誼,因地結緣。
作為我省首個跨國種地的村集體,2024年,紅橋村遠赴俄羅斯試種了2000畝小麥,在廣袤田野上播下種子,也埋下友誼的“良種”。

隨着今年我省參與“跨國種地”的村集體增多,雙方的合作交流不斷拓展。此次三位俄羅斯“老朋友”前來,旨在籌劃尋求更多領域的合作。
10月23日下午,伊萬一行考察結束,踏上返程。而這段由跨國種地而衍生而來的友誼佳話,在豐收的季節裏,未完待續……
再相逢:他與俄羅斯老朋友相見
秋日紅橋村,因一場遠道而來的重逢更顯動人。
10月21日,長豐縣紅橋村黨支部書記孟凡余特意換上了一身筆挺的西裝,為的是迎接遠道而來的三位老朋友。
這三位客人,來自遙遠的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州沃茲涅先斯克行政區:區長馬爾德諾夫·伊萬·亞歷山大洛維奇偕夫人馬爾特諾娃·斯韋特蘭娜·尤裏耶夫娜,以及經濟處處長拉耶維奇涅米金·弗拉基米爾·尼古。
下午3時,一輛車緩緩駛向村委會,車門打開,孟凡余熟絡地迎了上去,與面帶微笑的伊萬區長熱情相擁,老友重逢的喜悅洋溢在兩人臉上。在翻譯的陪同下,孟凡余化身村裏的“導游”,帶領三人陸續參觀了紅橋村黨群服務中心、油料加工廠和鄉村幹部實訓基地。行至油料加工廠內,孟凡余指着廠房朗聲笑道:“就是這間加工廠,催生了我們的跨國種地夢。”
2017年,紅橋村油料加工廠成立,經過多年的發展,成功打響了品牌。2022年,訂單紛至沓來,可原料供應卻成了棘手的難題。在他人提議下,村裏幾經周折從俄羅斯採購了26000斤油菜籽,這才解了燃眉之急。“當時看著一車車從俄羅斯運來的油菜籽,我心裏靈光一閃,”孟凡余回憶道,“既然要從俄羅斯進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過去種呢?”

10月21日,伊萬(左一)與孟凡余(中間) 翻譯(右一)正在為伊萬講解紅橋村的油料加工設備
這個大膽的想法,最終指引他踏上了前往俄羅斯的旅程。2023年12月20日,這個被孟凡余印在腦海裏的日子,成為雙方合作的“紀念日”。他首次率隊考察沃茲涅先斯克行政區的土地,並在當天與伊萬區長初次會面。雙方就“跨國種地”的構想深入交流,一拍即合,奠定了友好的合作基礎。
“還記着這張闔影麼,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拍的。”孟凡余指着辦公桌前的照片笑着對伊萬説。看到熟悉的面孔,伊萬的臉上露出笑容,目光落在照片旁的俄羅斯套娃上,這套贈送給孟凡余的紀念品,如今被好好地保存在辦公室,成為兩地友誼的見證。
陪同在側的夫人斯韋特蘭娜則用手機記錄下了二人相談甚歡的一幕。
共耕耘:跨國農業合作結出碩果
2024年5月,紅橋村在當地播種了2000畝小麥,最終以平均畝産400斤的成績,收穫了400噸小麥,成為全省村集體跨國種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今年2月,紅橋村牽頭出資100萬元,長豐縣曹崗村、安慶市岳西縣水畈村、獨山村和長豐縣金豐公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各出資50萬元,成立跨境農業平台——“安徽省下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播種了15000畝豌豆,累計收穫了約3000噸豌豆。
豐收消息傳回國內後,蚌埠、亳州等地農企紛紛來紅橋村洽談合作,並與“紅橋村種地聯盟”簽署“2026年俄羅斯種植合作夥伴意向書”。
座談會上,雙方圍繞下一步的合作規劃展開了務實交流。孟凡余接連提出了一系列具體需求:“能否配建大型烘乾中心?”“能否壯大農機團隊,培養更多專業農機手?”“在當地是否可以購買農業保險?”……伊萬區長與經濟處處長弗拉基米爾認真傾聽,並逐一給予了積極回應。
“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歡迎各位,並做好各項服務保障。”伊萬&&,這場跨國農業合作也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再拓展:將在多領域開展合作交流
從紅橋村“跨國種地”的有益嘗試,到俄羅斯老友的到訪,雙方的合作已從最初的農業領域,拓展至更廣闊的天地。今年8月11日至15日,合肥市政府代表團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開展經貿科技交流和友城活動。在訪問期間,長豐縣與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州沃茲涅先斯克行政區簽署結好備忘錄,雙方將拓展科技、教育、文化、青少年等領域交流。

此次伊萬一行到訪長豐,除了紅橋村外,當地還為其安排了豐富的農業參觀路線,包括杜集鎮劉興村金豐公社、楊廟鎮馬郢村、水家湖農場(糧食烘乾中心)、合肥艷九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地。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這裡的人很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還品嘗到了獨特的地方美食,很好吃。”伊萬説,再次見到孟凡余,就像見到老友一樣親切。
回顧合作歷程,他感慨道:“當初兩地就農業種植領域展開闔作,我們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並給予全力支持。如今雙方的合作拓展到多個領域,這是超出我們預期的可喜成果。我們期待着未來有更多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伊萬還表達了未來的願望,希望有機會帶着孩子再來中國,親身感受這裡的文化,拓寬視野。
再相約:下一次,還會相見
秋收剛結束,孟凡余也沒閒着,他介紹道,近期安徽海外旅游公司(安徽省中國國際旅行社)與村黨支部開展了結對共建,旨在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共同探索“旅游+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我們正在研討具體的合作方案,”他透露,“一個重點方向,就是攜手開發‘紅橋-俄羅斯’特色旅游線路。”他們計劃將紅橋村獨特的俄羅斯元素——如異域農田景觀和動人的跨境務農故事——巧妙融入現有産品體系,設計出獨具特色的研學游與主題考察游。
展望未來,一幅全新的圖景在他眼前展開:“或許不久的將來,前往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州沃茲涅先斯克行政區‘紅橋種植基地’的,將不只是農民,更會有一批批滿懷好奇的游客。這場跨國田園之旅,將從這裡啟程。”
10月23日下午,陽光灑在豐收的江淮大地。伊萬一行在合肥踏上了開往北京的高鐵,他們將在北京乘機回國,這趟參觀考察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與老友作別後,孟凡余語氣分外篤定,“還會再見的,一定會!”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衛曉敏 蔣瑜香/文 高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