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皖江之畔的當涂縣處處洋溢豐收氣息:廣袤田野間,金黃稻浪翻涌如海,碧根果林碩果壓枝,智能溫室裏花卉爭艷……這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正是“十四五”以來當涂縣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動注腳。
作為安徽省農業大縣,當涂縣錨定“産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目標,通過推廣高産高效模式、推動農産品多元化發展,正加速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為農業強國建設貢獻縣域智慧。
田間地頭豐收忙
稻黃果熟滿庭芳
在當涂縣現代農業示範區春霞家庭農場內,千畝水稻連片成方,飽滿的稻穗垂墜秸稈,微風拂過掀起金色浪濤,豐收氣息撲面而來。“這片稻田,到月底就能收割了。現在稻穀已達九成熟,預計每畝産量能達到一千五六百斤。”農場負責人韋三春站在田埂上,望著連片的金黃,語氣裏滿是期待。
不遠處的湯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碧根果果園,同樣是一派豐收景象。6000余棵碧根果樹挂滿果實,陽光透過枝葉灑在果子上,泛着油亮的光澤。“這些果樹樹齡已有九年,單株年産果12公斤到15公斤,且産量還在逐年遞增。”公司生産主管王鶴亭介紹,自2016年園區引進碧根果種植以來,經過近十年培育,已形成“種植—採摘—銷售”的穩定鏈條,“洽洽瓜子、三隻松鼠都是我們的固定採購商,去年總産量約25萬公斤,今年預計能翻番達到50萬公斤。”
與此同時,在塘南鎮盛農農業集團千畝高標準稻田裏,更是熱鬧非凡。多&收割機來回穿梭,割稻、脫粒、碎稈一氣呵成,科技賦能下實現顆粒歸倉。金黃的稻穀順着收割機輸糧管道傾瀉而下,穩穩落入隨行的運輸車裏,車鬥很快便堆成“小山”,滿載着豐收的喜悅駛向不遠處的智能倉儲中心。
設施支撐強根基
高標準農田破瓶頸
種糧大戶韋三春的底氣,源自當涂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硬核支撐。“以前田間道路坑洼不平,收割機載重量稍大就容易陷車,遇到雨天還得人工修補路面;現在不一樣了,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水、電、路全通,收割機裝10噸糧都能暢通無阻。”韋三春感慨道。
今年,當涂縣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了4000畝高標準農田,通過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據介紹,高標準農田不僅解決了傳統農田“碎片化”“設施差”的問題,更為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種植創造了條件,有效破解了農業生産“靠天吃飯”的瓶頸。
“路寬了、水通了,種地更省心了!”不少農戶&&,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袋子”更穩,也讓大家的“錢袋子”更有盼頭。
科技賦能提效率
智能倉儲保豐收
走進盛農智能倉儲中心,16條全自動烘乾線正24小時滿負荷運轉,轟鳴聲中,剛從田間運抵的濕稻穀,經清理、除雜、烘乾、冷卻等全流程自動化處理,很快就達到安全儲存標準。“傳統晾曬受天氣影響大,遇上陰雨天氣容易發黴變質;現在有了智能烘乾設備,能精準控制溫度和濕度,既能保證稻穀品質不下降,又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比傳統晾曬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倉儲負責人指着運轉的生産線介紹。
不僅如此,當涂縣還在農業生産中推廣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大數據監測等技術,讓“科技范兒”走進田間地頭。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人力種”到“智能管”,科技正成為當涂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未來規劃謀新篇
多元發展促振興
回望發展歷程,政策支持與科技創新始終是當涂縣農業現代化的“雙引擎”。如今,示範區內水稻、碧根果、花卉、油菜、高粱等特色農産品百花齊放,形成“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的産業格局,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從2016年到現在,我們經歷了兩個五年規劃。看著樹苗從小長到大,産量逐年攀升,心裏特別踏實。希望下一個五年,我們能研發出更多産品,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力量。”王鶴亭&&。
從“一平兩通三提升”的基礎建設到“大力發展特色農産品”的産業升級,當涂縣正以農業現代化為筆,書寫着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面向未來,當涂縣將繼續夯實“三農”根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為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貢獻更多“當涂智慧”和“當涂方案”。(通訊員 盧雨佳 齊琳 柯浩天 趙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