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萬平方米科創載體拔地而起,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授權量領跑安徽省;創新綜合指數連續三年位居安徽省區級榜首,以硬核實力穩坐“賽迪創新百強區”全省首位……創新是蜀山最鮮明的特質,科創是蜀山最突出的優勢。如何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是蜀山區必須答好的時代命題。面對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問”,合肥市蜀山區以“全域科創”戰略作出有力回答。
科創+城市更新 高能級平台引創新回歸都市
2023年5月,尚在中國科大攻讀博士學位的楊遠帆帶領團隊入駐了“科大硅谷”蜀山園科創驛站—科大站。科大站原本是一處閒置倉庫,蜀山區將其打造成為科創孵化平台,建築面積約5100平方米,集辦公、路演、資本對接等多功能於一體,可容納280人同時創業,累計入駐團隊50余家,在孵企業25家。
在科大站,楊遠帆團隊憑藉蜀山區提供的免費場地與政策支持,已成功使用XR/VR技術將150余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生動影像,講述40余位院士的“科研故事”,成為全國知名的“科學翻譯官”。科大站通過提供工商註冊、種子基金、融資擔保等全方位服務,切實助推初創企業“破殼”成長,讓創新載體成為生産力轉化的“搖籃”。

楊遠帆和團隊成員馬達加斯加留學生在實驗室工作。
在蜀山區老城區,一場“空間革命”正在進行,通過“科創+城市更新”推動空間重構與産業升級,讓原本閒置的老廠房、舊樓宇變身為現代化的科創載體。2021年以來,一批科創載體在老城區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大批科技初創企業回歸都市,嵌入社區。目前,蜀山區通過“租購改拆留建”等方式,已建成科創載體50余萬平方米。新智造産業園、環境經濟産業園等26.7萬平方米高能級科創載體也即將建成投用。

1986科創園
全要素融合創新體系 創新生態為産業聚動能
走進“科大硅谷”蜀山園硅谷大廈,安徽智地感知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着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各項數據。“我們研發的智能傳感器與監測平台,已在全國多地成功預警地質災害風險。”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強博士介紹,依託中國科大核心技術積累,企業實現了分佈式光纖傳感技術産業化。

“科大硅谷”蜀山園硅谷大廈

智地感知聯合創始人張強(中間)與科研人員調試研發設備
智地感知的成長故事,是蜀山區“政産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的縮影。近年來,蜀山區聚力打造主體高效協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創新生態,將高校院所的“智力”、政府部門的“助力”、金融機構的“財力”擰成一股繩。
整合創新要素,蜀山區組建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推動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平台、概念驗證中心、專業孵化載體、産業資本、優質科創企業、專家智囊“七位一體”協同聯動。目前,已引進來自中國科大等院士及其團隊9位(支),新獲批市級成果轉化中試基地3家、申報省級2家。
培育創新氛圍,蜀山區舉辦“機遇蜀山”系列活動,通過峰會論壇、項目路演等形式,為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推進成果轉化上,成立科技招商與成果轉化中心,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引入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

“機遇蜀山”系列活動為企業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科産深度融合 創新能級躍升催生新質生産力
近年來,蜀山區堅持“科技賦能産業、産業反哺科技”,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加速崛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中國環境谷,400余家環境領域企業集聚發展,形成了從環境監測、污染治理到環保裝備製造的完整産業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領域,中貝通信、誠邁科技等近400家軟體和人工智能企業扎根生長,覆蓋全産業鏈;在省級未來産業先導區,新型儲能産業先導區集聚企業23家,通用人工智能産業先導區集聚企業18家,未來産業的“幼苗”正在茁壯成長。

中國環境谷
從“實驗室”奔向“應用場”,蜀山區的創新成果正以“看得見、摸得着”的方式改變着生産生活。陽光電源零碳技術研究院研發的新型儲能技術已在多個新能源項目中應用;夢克斯航空的火箭整流罩成功護航“谷神星一號”火箭飛天;上海環交所碳管理體系(合肥)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碳管理服務。

安徽斯帕斯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無人機共享機場
今年以來,“科大硅谷”蜀山園新落地科技企業70家,在園企業總數達344家。國科星通攻克“單北斗獨立解算”技術,元碩太赫茲將安檢技術跨界應用於醫療領域,一批企業在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質生産力“生力軍”。
科技創新正加快塑造發展新優勢,蜀山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逐年攀登。在這片日益繁茂的“科創叢林”中,蜀山正以全域科創的生動實踐,書寫着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許貞 朱靜 劉亞萍 朱琛琛 葛慶釗 詹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