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創新?一份跨越七十六年的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0/24 17:08:45
來源:銅陵市委網信辦

何以創新?一份跨越七十六年的答卷

字體:

  在銅陵有色展示館內,聚光燈下,一塊古樸厚重的銅錠,與一片薄如蟬翼、光澤流轉的銅箔,靜默並置。兩者之間,不僅隔着七十六年的漫長光陰,更映照出一條從工業根基邁向材料尖端的升級之路。

  而探尋這條礦業命脈的成長軌跡,也正是解讀它如何以科技重塑産業價值、以創新點亮金屬未來的故事起點。

  老礦的新井,深地掘金

  “腳穿草鞋推礦車,手抓饃饃送嘴邊;竹編籮筐裝礦石,人力絞車往上提。”這首樸素的民謠,像一扇時光之窗,將我們帶回銅官山最初的歲月。

  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雙閃冶煉車間閃速熔煉爐旁,爐前作業人員正在進行放渣作業。 儲著傳攝

  振興銅業,找礦為先。青年時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常印佛,當時還是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學子。他作為銅陵有色321地質隊的一員,與隊友們用雙腳丈量了數千平方公里的山河。

  兩年時間,他們完成了11幅地質填圖,參與編寫的《銅官山銅礦地質調查報告》,為礦山建設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找礦是希望,出銅是迴響。1953年5月1日清晨5點18分,新中國第一爐銅水誕生。這塊不足4噸的銅錠,一級品率達到99.5%,點亮了新中國工業的曙光。

  依託這第一爐銅水帶來的信心與動力,銅陵逐步建起了從採礦、選礦到冶煉、加工的完整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精銅生産基地。其産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前列,電解銅産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但資源型企業的命運,始終與地下礦藏同頻共振。進入20世紀90年代,銅陵有色旗下的銅山礦業公司資源日益枯竭。

  2004年,勘探人員在獅子山礦極深之處發現了新的礦體。老礦喜獲新生,更名為“冬瓜山銅礦”,寓意深深扎根、果實豐碩。就在此時,銅陵有色將實驗室搬到礦山一線。

  他們開創了“無廢開採”的綠色奇蹟:尾砂回填採空區,廢石就地消化,井下廢水循環利用,真正實現了資源的極致轉化與“點石成金”。礦山日開採規模達到1.3萬噸,是原獅子山礦日採量的5倍多。

  安徽銅陵有色銅冠建安分公司承建的南美洲厄瓜多爾米拉多銅礦擴建工程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和帶料試車。 過仕寧攝

  找礦探脈,不遠萬里。銅陵有色又將視野越過大洋,在厄瓜多爾薩莫拉省的熱帶雨林中,米拉多銅礦正被一群來自東方的“礦業人”喚醒。這座由中國投資、設計、施工、運營的銅礦,成為厄瓜多爾第一座大型固體礦山,大幅提升了企業的資源自給率與全球競爭力。

  面對老礦山的資源困局,銅陵有色的“創新之問”找到了新的答案——向科技要活力。

  爐火的新篇,吃幹榨凈

  金隆銅業作為新中國銅工業的“長子”,它曾用第一爐奔涌的銅水,點燃了民族銅工業的希望,紓解了國防建設的燃眉之急。而在國門之外,先進的閃速熔煉技術,卻因高昂的引進成本和複雜工藝,可望而不可及。

  1992年,銅陵有色建設新工廠,還銅陵一片蔚藍天空。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文海帶隊攻關,住工棚、守圖紙,1997年以 “冷風”替代全球通用“熱風”,引入動力波技術,攻克 “下生料”與“爐瘤”難題,這套由中國人掌握的原創技術震驚了世界冶金界,其核心成果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期,第二冶煉廠赴海外學技術後本土化創新,突破金銀提取瓶頸,植入“吃幹榨凈”理念。

  新世紀,面對設備老化、能耗上升、環保壓力等問題,銅陵有色再升級。在銅陵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金隆”“雙閃”等工程落地。如今金隆銅業通過128項工藝調整“粗糧細作”高硫低銅礦,水循環利用率98%,硫酸餘熱年發電超2000萬千瓦時;金冠銅業以“閃速冶煉+奧斯麥特爐”實現廢渣全利用,成全球最大單體礦銅冶煉廠之一;金新銅業4萬監測點建“透明工廠”,效率升1.5倍、單噸能耗降超10%。

  在安徽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多金屬回收車間,工人對銅冶煉産生的固體廢物進行資源化回收利用。 過仕寧攝

  銅陵有色金新銅業分公司智控中心。 儲著傳攝

  從第一冶煉廠的篳路藍縷,到第二冶煉廠的對標國際先進,再到今天金冠銅業的全球領先、金新銅業的智慧賦能,不僅是傳承,更是開拓與超越。

  更令人感慨的是,銅陵有色創新的“銅冠”牌高純陰極銅,已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註冊品牌,吸引了國際同行的目光與合作。

  面對老國企的發展瓶頸,銅陵有色的“創新之問”找到了新的答案——向創新要未來。

  古銅的新生,薄韌未來

  走進金冠銅業分公司,一種看似不起眼的黑色顆粒,正悄然連接着礦井的深邃與天空的遼闊。它就是錸,地殼中最稀散的金屬之一,被譽為“航空發動機的革命金屬”。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新銅業分公司,智能化系統正在有序生産、轉運和儲存産品。 高凌君 攝

  去年,金冠銅業建成銅冶煉煙氣污酸提錸工業化項目,成功提取出純白色的錸酸銨,並實現規模化生産。從煙氣中“煉”出珍寶,從廢液中“淘”出戰略資源,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

  銅陵銅冠電子銅箔有限公司分切車間,工人正在仔細檢查成品切邊、銅箔表面等外觀並做好巡檢記錄。 高凌君攝

  一項項突破,源自“何以創新”的堅定回答。“十四五”以來,企業累計實施科研項目超700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25項,建成了國內最完整的銅産業鏈。

  市企同心,其利斷金。在銅陵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銅陵有色正朝着打造世界級銅産業集群的目標穩步邁進,以創新之舉回答“創新之問”,攜手再創古銅都新輝煌。

  今日的銅官山上,銅草花依然年年綻放;而山下的智能工廠裏,創新故事還在不斷續寫。 (朱敏)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