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郎溪縣姚村鎮山坳間滿是豐收的熱鬧景象——當地蜜薯進入采收季。走進姚村社區蜜薯種植示範基地,挖掘機揮動“鐵爪”刨開土層、抖落泥土、分離藤蔓,將蜜薯篩出堆放在一起;七八名工人緊隨其後,摘藤蒂、抹泥土、裝編織袋,再扛上三輪車,一幅人機協作的秋收圖景鮮活鋪展。
“裝滿就送儲藏室,得趕在糖化前分揀好。”三輪車駕駛員李士明邊裝車邊説。這片基地是姚村社區集體經濟項目,由眾籌社會資本建成,佔地約50畝,覆蓋陳梅、東邊兩組。項目負責人、社區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張雪松説:“今年是試種首年,畝産3900斤,總産近20萬斤,3天已挖了不少,爭取兩周收完。”他補充道,“采收的蜜薯會按品級分類,經1個月自然糖化再上市,糖化後更軟糯香甜,口碑更好。”
好薯不愁賣。在當地政府協助下,基地已搭好“線上+線下”銷路:線上靠直播、短視頻觸達消費者;線下鎖定社區團購與商超,已敲定郎溪斯美爾超市、江山賦快遞站點,還與上海7家社區門店合作。“種植到銷售的鏈條理順了,就等更多人嘗鮮。”張雪松説。
産業紅火也帶活了村民就業。姚村社區石門榨組農婦劉文美一邊收拾蜜薯,一邊説:“挖機翻出蜜薯,我們撿選裝袋,一天120元,活兒輕還離家近,李隊長喊我就來!”劉文美口中的“李隊長”,正是李士明——他不僅是陳梅組組長,還兼任基地用工負責人,從春起壟扦插、夏田間管理到秋收招工,全程調度。
“從種到收再到分揀包裝,要40多個小工,都是附近村民,有脫貧戶也有留守老人。”李士明幹勁十足地&&,“盼著明年擴種,讓更多人靠這‘紅果果’增收。”
姚村鎮的蜜薯能種好,靠的是自然稟賦。丘陵地貌搭配砂石土壤,保證光照通風,讓薯肉更緊實。此次試種的紅瑤蜜薯,是榴蓮蜜薯優質品種,煮熟後軟糯無絲、甜香濃郁,這正是打開市場的“底氣”。
眼下,姚村鎮蜜薯采收仍在繼續。這份大山裏的“甜蜜豐收”,既填滿村民錢袋子,更勾勒出當地靠特色産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鮮活路徑。(王祖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