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飯裏的民生答卷——來自合肥市瑤海區“校園餐”的溫暖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0/23 16:36:00
來源:瑤海區委宣傳部

一餐飯裏的民生答卷——來自合肥市瑤海區“校園餐”的溫暖實踐​

字體:

  “確保學生在學校學、住、吃都安全,讓家長放心。”這一句殷殷囑託,為校園食品安全工作指明方向。在合肥市瑤海區,一頓看似尋常的校園餐,正成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生動注腳——“政府自營、國企運營”的創新模式,既築牢了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又為家長開闢了“家門口的就業路”,交出了一份民生保障的溫暖答卷。​

  源頭把控:22小時的新鮮接力​

  清晨六點,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學嘉山路校區後門,一輛冷鏈運輸車準時停靠。食堂項目經理吳玉敏帶着兩名主廚早已等候,隨車而來的不僅是新鮮食材,還有厚厚的檢測報告、檢疫證明等全套文件。“冷鮮禽類冰涼有彈性,現宰肉品色澤鮮紅帶余溫。”三人分工核驗票據、檢查品質、記錄&賬,嚴格要求的校園餐“雙人聯檢”制度,在瑤海變成了“三人聯檢”,食材入場前的最後一道“體檢”在這裡“加碼”完成。​

清晨6時,食材接受“三人聯檢”

  這場新鮮接力始於22小時前。

  前一日午後,肥東榮建蔬菜基地的工人按“無蟲眼、無黃葉”標準遴選蔬菜,傍晚五點前全部送達配送中心接受有機磷等檢測;次日凌晨現宰的豬牛羊肉同步完成檢疫,與冷鮮禽類一同進入0-7℃冷鏈車廂。“食材成本佔比必須超七成”,瑤海區將教育部的校園餐“質量導向”採購要求落到實處。

  七點半,9名“媽媽崗”員工準時到崗。曾是全職媽媽的王茹正帶着同事清洗蔬菜:鹽水浸泡後,再用三遍清水沖洗,四遍流程缺一不可。“我們曾發現一個運輸中受損的冬瓜,上報後就第一時間更換了。”王茹的這份“較真”正源於自己的特殊身份——如今她既是食堂員工,更是本校學生家長。這種來自家長的員工招聘設計,看中的就是這份“媽媽嚴選”的責任心,這份責任讓每片菜葉、每塊肉品都經過“最有愛”的把關。​

  科技賦能:看得見的安全守護​

  學校食堂大廳的液晶屏幕上,後廚場景實時呈現:清洗間水花飛濺,烹飪區蒸汽氤氳,配餐&餐具齊整。這套“明廚亮灶”系統一頭連着食堂,而另一頭接入瑤海區市場監管局&&。在這裡看到,AI智能算法24小時監測違規操作——未戴廚師帽、儲藏溫度超標等細節一旦出現,立刻觸發預警推送至管理人員終端。​

  科技守護之外,家長監督的力量同樣堅實。

  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成員王海萍每週都會來陪餐,記錄下“飯菜保溫”“口味調整”等建議,通過例會直接反饋給後廚。食堂建立的反饋閉環機制,每天收集百餘名師生意見,每週更新食譜,“差評絕不隔夜”成為鐵規矩。九月,一份肉末茄子因品種選錯收到反饋,後廚當天就更換為皮薄肉嫩的紫長茄。

  關於校園餐的智慧管理,還體現在家長們看不見的細節上:通過系統預判班級請假人數準備餐食,每層樓設加餐點滿足需求,依據餐盤剩餘情況動態調整菜單。從食材溯源到餐食配送,科技與愛心交織成一張立體的安全網,讓“衞生、安全、可口、營養、健康”的要求落地生根。​

  模式創新:雙重民生的瑤海探索​

  “既護孩子吃飯,又幫家長就業”,學校食堂的經營方——合肥江禾食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亮將這種模式概括為“雙重民生”。作為瑤海區屬國有的餐飲管理企業,該公司承接的首批11所試點校園食堂中,員工組成規定裏有這樣一條:家長崗位佔比不低於50%。三十八中嘉山路校區食堂的13名員工裏,9人是本校家長,連食品安全員這一崗位也由八年級學生媽媽擔任。​

  早上七點半到下午兩點半的工作時段,完美契闔家校生活節奏——家長們送完孩子到食堂上班,下班後還能回家準備晚餐。當他們推着餐車走過教室走廊時,目光所及都是自家孩子的同窗,這份特殊的情感聯結,讓每一份餐食都承載着“媽媽的牽掛”。​

每一份餐食都承載着“媽媽的牽掛”

  政策支撐讓創新走得更遠。從瑤海區財政局了解到,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夯實校園餐的硬體基礎,全區共投入119萬元改造27家校園食堂,新增消毒櫃等設備50余&,未來兩年將完成30所食堂改造,2027年暑期實現80個食堂全覆蓋。

  從田間地頭到校園餐盤的22小時接力,從科技監管到家長參與的全鏈條守護,從食品安全到就業保障的雙重發力,合肥市瑤海區用一餐飯的“功夫”,把民生關切做到群眾心坎上。這頓充滿溫度的校園餐,是瑤海區“十四五”期間民生福祉提質升級的生動縮影,不僅滋養着孩子們的成長,更彰顯着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溫度,為民生保障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關堂所 張雅琦)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