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位於蚌埠市蚌山區的蚌埠學院科技創新産業園內,安徽科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裝修。“計劃月底搬進來,盡快投産。”公司技術負責人於曉鋒告訴記者,企業生産一種專門用於PP材料的添加劑,少量添加後就能改善PP材料在二次利用後的特性,“去年已進行試産,今年開始向國內小批量供貨,填補了國內空白。”
於曉鋒同時也是蚌埠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的老師。他的“心頭寶”從實驗室走向車間,正是蚌埠發揮科教所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寫照。沒場地,蚌山區聞訊後迅速&&幫助其落戶到當地蚌埠學院科技創新産業園;缺資金,蚌埠市科技局&&蚌埠中城創投,計劃投資500萬元……“從課堂到廠房,千頭萬緒,多虧各級政府幫忙。”於曉鋒説。
作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核心城市,蚌埠匯聚了7所國家級駐蚌科研院所,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科大學、蚌埠學院等12所高校,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10家“國字號”創新平台,科研實力在全省位列第一方陣。
“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裏,就是‘沉睡的寶藏’;只有走上生産線,才能成為推動發展的‘真金白銀’。”蚌埠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破解創新鏈和産業鏈“相望難相見”的問題?蚌埠正抓緊建立駐蚌高校、科研院所常態化對接機制,全面梳理可産業化成果,推動各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存量就地轉化成城市産業發展的增量。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平台承接。蚌埠建設包括蚌埠醫科大學大健康産業園、蚌埠學院科技創新産業園等在內的園區平台,精準對接。同時,推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走向工廠,探索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激發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同時,蚌埠引導駐蚌埠高校圍繞六大産業集群調整學科設置,推動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精準對接;與企業聯合開展定向人才培養,解決“企業招工難、高校就業難”的供需錯配問題;推動駐蚌高校加大科研經費投入,讓高校科研真正服務地方産業發展。
産業需要什麼,科研團隊就攻關什麼。在蚌埠,産業鏈與創業鏈正加速融合。圍繞硅基新材料、智能傳感等六大主導産業,該市大力支持創新平台聯合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助力産業突破技術瓶頸,推動創新平台從“重建設”向“重實效”轉變。目前蚌埠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台265家,已成為産業技術攻關的“領頭雁”,為産業升級提供核心支撐。
“協同中心可以給園區各企業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撐,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卡點。”蚌埠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湯偉介紹。為幫助園區智能傳感企業攀登價值鏈頂端,加快科技攻關,中國傳感谷引入“精密微納製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長三角(蚌埠)産教融合協同中心”。該中心以國內智能傳感器領域的權威專家蔣莊德院士團隊為核心,將於本月投入運營。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何強化企業在尖端科技研發中的主體地位?蚌埠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龍頭骨幹企業牽頭建設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研發平台,分類梳理企業需求,推動平台聚焦産業關鍵領域開展研發。
“梯度培育模式,所處梯度與各項支持相匹配,讓企業不僅比産值、比納稅,還比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從‘要我創新’向‘我要創新’轉變。”蚌埠市科技局産業創新與社會發展科技科科長陳長征告訴記者。
目前,蚌埠市科技局正會同多個部門、縣區,全面梳理蚌埠重點産業的關鍵技術卡點,制定科技攻關“榜單”。今年9月6日,蚌埠首次發布“智能傳感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挂帥’”項目,包括華鑫微納等在內的多家當地智能傳感企業均提出了自己的技術需求。
“過去企業的技術需求是層層申報。現在‘揭榜挂帥’機制讓效率大幅提高。”蚌埠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鼓勵企業聯合省內外高校、院所組建團隊“揭榜”,確保科研成果快速應用於生産。(強飛 本報通訊員 尤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