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走進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汀洲村的盛牛菌業有限責任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種植戶方家發夫妻倆正在大棚內往一個個菌包裏填充菌種。“這一個個菌包裏填充的菌種,以玉米秸稈、鳳丹籽殼等為基料,通過混合壓碎、拌勻,經過‘高壓滅菌+培養料配製+接種+菌絲培養’處理工藝流程,通過科學合理培育,一個月左右就能收穫新鮮的平菇了。”方家發介紹説。

在該食用菌種植基地另一個大棚內,一排排菌包整齊地排列在地上,一簇簇灰白的平菇長勢旺盛,該公司負責人方家倉和妻子正忙着采收、裝筐。“現在是平菇銷售旺季,這段時間我們都是早晨、下午各採一次。”方家倉從事食用菌種植近二十年,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栽培技術越來越成熟。2016年,他來到西聯鎮汀洲村承包土地,嘗試用農作物的秸稈做培養基,成本比之前用棉花籽殼低了一半,培育出來的平菇也更加鮮嫩可口。

“在采收完蘑菇後,這些培養基還能再次利用,成為優質有機肥料,從而形成‘秸稈—蘑菇—肥料—回田’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變廢為寶。”方家倉説道,“我們採取‘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已承包了200余畝土地,建有102個食用菌種植大棚,年消耗農作物秸稈近6000噸,年産食用菌約1800余噸,實現銷售額1200余萬元,帶動了周邊30余名農戶增收致富。”
在該區的安徽康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簇簇鮮嫩的金針菇經自動化傳送帶運送到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流水線上進行采收作業。“我們生産的金針菇以玉米芯、小麥麩皮、棉殼等秸稈為基料,經過50天左右的生長周期,優質金針菇就可以出廠了。”該公司負責生産的副總經理程海峰介紹道。
該公司集食用菌栽培、科研、生産銷售於一體,引進先進的食用菌生産線,實現了栽培技術自主化、生長控制智能化、操作流程自動化、過程質量標準化、産品産量規模化。目前,年消耗農作物秸稈3萬多噸,年生産食用菌近2.5萬噸,産品銷往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歐美市場。
近年來,銅陵市義安區大力發展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基料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産,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有效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促農增收,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目前,年消耗農作物秸稈近4萬噸,年生産食用菌近3萬噸,帶動40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梅建廣 孫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