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叩開“時光之門”-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0/17 15:36:40
來源:蕪湖日報

蕪湖,叩開“時光之門”

字體:
 
蕪湖古城 記者 楊大偉 攝

  這個國慶假期,蕪湖古城再“上新”——文廟、小天朝、衙署三處歷史建築完成修繕,正式對外開放。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或緩步穿行,或駐足凝望,在磚瓦之間追尋城市記憶。

  “大家最牽掛的,是老建築、老物件,和他們背後的故事。”講解員姚心悅説。古建築修繕不貪快、不冒進,正因為這份對歷史的敬畏,留住了真實的歲月痕跡,引發了跨越時空的共鳴。而這,也正是蕪湖城市更新中實現文脈賡續傳承的關鍵所在。

  穿越千年的歷史積澱

  襟江帶河、半城山水,江東名邑、皖江明珠,優越的自然稟賦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是蕪湖的寶貴財富。

  從蕪湖古城出發,沿青弋江東望,可見大礱坊;向西,連綴堂子巷、長街、鏡湖、范羅山、雨耕山直至濱江一帶,自然串聯起老城區的核心文化節點。這條軸線,也是標記江城歷史的時光標尺:長街、鏡湖的石板印着明清市井的繁盛,范羅山、雨耕山西洋建築與濱江老海關定格了近代開埠的風雲,大礱坊、蕪湖老船廠的工業廠房則見證了蕪湖實業發展的鏗鏘足跡……它們彼此呼應,共同編織成一條綿延至今的文化紐帶。

  堂子巷,正是這條軸線上的“活化石”之一。這條曾記載於康熙版《蕪湖縣誌》的小街巷裏,至今仍分佈着10處文物建築,涵蓋14棟單體建築,共同構成了典型的清末徽派建築群。

  目前,“崔府4號”“堂子巷6號”已修繕完成,“崔府3號”“崔府5號”修復工程穩步推進,這批核心古建築正洗去歲月塵埃,重現青磚黛瓦、紅窗映墻的往日風貌。

  “每一方青磚、每一片瓦、每一根木頭都被充分利用,缺損構件也嚴格按照老工藝復刻,最大程度還原當年模樣。”現場施工負責人周奔躍的話,道出了“最少干預、修舊如舊”的修復理念。

  這樣的保護實踐,不限於堂子巷一隅。近年來,蕪湖系統性推進“百年建築復活”計劃,一批批古老建築不僅得到專業細緻的修復與維護,更重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興旺鮮活的市井煙火

  讓歷史遺存“活起來”,是比保留更重要的傳承。2020年12月煥新歸來的蕪湖古城,接待游客數量逐年攀升,2024年達到980萬人次,這樣的熱度正源於“古新共生”:古建築的飛檐下正在舉辦油畫展,傳統院落和當代藝術碰撞出別樣火花;街區中,皖南魚龍大會的鑼鼓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圍着非遺手作的展位轉個不停;廣場上,年輕人最愛的K-POP隨機舞蹈、主題歌會輪番上演,一旁舞&上的梨簧戲又讓老年朋友聽得津津有味……古韻味和新文化的自然交融,給人以獨特的沉浸式體驗。

  “我去過很多古街古巷,這裡的活力讓我印象深刻。”來自合肥的錢女士按着“小紅書”上的攻略逛遍古城,直言不虛此行。

  文化活化的新意,也延伸到城市的綠色空間。以“小成本、大效益”思路,蕪湖通過合理化改造市管公園閒置房屋,推出神山公園蓮心舞&、赭山公園中山堂等人文新地標。這些改造不僅為公園添了“煙火氣”,更讓閒置空間變身城市記憶承載地,成為“串珠成鏈”的重要一環。

  鏡湖區文旅體局副局長儲暉道出未來思路:“針對不同歷史遺存所承載的文化特質與時代記憶,構建差異化場景、打造個性鮮明的IP,從根源上避免同質化。”例如,未來的堂子巷將與周邊的索面巷、油坊巷緊密&&在一起,打造成融合徽派古韻、民俗底蘊和商業活力,滿是市井煙火的歷史文化街區,與古城的多元新潮定位形成互補。“我們的設想,是要在老城區範圍內打造環古城、環鏡湖、環赭山、環濱江四個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片區,點亮城市之源、文化之源、魅力之源。”

  可觀可感的民生暖意

  文化傳承的落腳點,是服務於人的生活。城市更新的溫度,終究要靠市民感受。“環境越來越好、道路更加通暢、人氣也旺了起來,總之是既熟悉、又陌生。”家住二街的黃先生親眼見證着身邊的變化,既欣喜,又欣慰。

  鏡湖區人民城建辦副主任徐金波告訴記者,城市更新的每一處項目、每一次施工,都會充分徵求周邊群眾意見,把停車場建設、下水管網改造、街角綠化補種等民生需求納入統籌規劃,最大程度破解“城市病”,讓全體市民實實在在共享更新成果,更主動參與到城市建設中,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

  安徽師範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城鄉規劃專家姚景艷認為,蕪湖的實踐形成了文化保護、民生改善、經濟增長的多贏局面:既守護了歷史文化遺産,避免“千城一面”;又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宜居度;更激活了文旅活力,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她特別指出,蕪湖探索的“民生與文脈兼顧”理念、“文脈串聯”資源整合方法及“小成本、大效益”更新路徑,具有典型借鑒意義。

  蕪湖,正以一場場動人的“古今和鳴”,讓歷史文脈在城市更新中站穩腳跟、暖透人心。這座城市將在傳承中續寫出更多鮮活故事,交出更動人的人民城市答卷。(記者 江帆 王俊)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