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黨建引領強治理 産業發展促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0/15 16:26:33
來源:廬江縣委宣傳部

廬江:黨建引領強治理 産業發展促振興

字體:

  深秋時節,走進高山村,一幅豐收與和美交融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金黃的稻浪在夕陽下搖曳,空氣中瀰漫着稻穀與新米的清香;整齊的院落旁,幾棵老烏桕樹紅葉似火,與白墻黛瓦相映成趣。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光景。改變,始於2021年春天,隨着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一場以黨建為引領的深刻變革,讓這個村莊煥發出新的生機。

  “小積分”撬動“大治理”

  高山村是安徽省廬江縣龍橋鎮的一個偏遠山村,轄38個村民小組,1115戶,4172人。村黨委轄3個黨支部,黨小組9個。村如其名,山多地少,2014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6年脫貧,但村裏的治理當時還是缺少“抓手”。

  村民到信用超市兌換積分獎品。

  鄉村要振興,治理是關鍵。面對曾經鄉村治理中的難題,高山村黨委書記宛書行帶領村“兩委”班子,將黨建引領“積分+”制度引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這套“信用+”體系,像一根靈動的紐帶,將自治、法治、德治緊密相連。自治激發了主體意識,村民成為村級事務的“主角”;法治築牢了保障,矛盾糾紛大幅下降;德治則浸潤人心,“做好事、存積分、換榮譽”蔚然成風。4年來,高山村依法調解化解150多起矛盾糾紛,數量下降了一半。

  “稻蝦田”鋪就“致富路”

  深秋的午後,陽光暖融融地照在“放馬灘”合作社廣闊的稻蝦田上,水面波光粼粼。“一季稻、一季蝦,一田兩用、一田雙收,這塊地現在的‘出息’可比過去大得多!”合作社負責人朱宇兵指着眼前的金黃色的田疇,臉上洋溢着喜悅。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在村“兩委”的推動下,高山村成功引入國家級示範合作社,流轉土地3000余畝,發展“稻蝦連作”特色産業。更重要的是,村黨組織主動領辦合作社,探索“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新模式,建起了蝦尾加工廠、倉儲冷鏈和育秧工廠,培育出“一村一品”的蝦稻米和即食蝦尾産品。

  “我們的蝦稻米不愁銷路,去年賣了十萬斤,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位正在工廠包裝蝦尾的村民感慨道。産業鏈的延伸,不僅讓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2024年突破200萬元大關,收益超過百萬元,更帶動了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穩定就業,昔日的普通村莊實現了向經濟強村的美麗蝶變。

  

  高山村的蝦稻田豐收在望。

  “小板凳”議出“大民生”

  治理有效、産業興旺,最終要落實到村民的獲得感上。近日,在高山村老新屋村民組的村頭黃連木古樹下,一場“小板凳”議事會如期舉行。村民們圍坐一圈,喝着茶,聊着田裏灌溉、道路修繕、家長裏短。

  

  高山村“兩委”成員到村頭召開板凳會,聽取民聲民意。

  “我們組那段渠,啥時候能修一修?”“上次反映的晚上路燈不亮的問題,解決得真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宛書行和村幹部們認真記錄,不時解答。截至目前,這樣的議事會已舉辦了近30場,推動解決了20多件民生實事。

  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高山村還推出了“帶辦理,上門幫”服務。村幹部主動上門,幫助辦理各類事務,將“窗簾行動”的關懷延伸到細微處。一年來,通過與鎮政府、派出所、銀行等多部門聯動,上門辦理事務30余件,用主動服務贏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從治理方式的創新到特色産業的勃興,再到民生服務的溫情,高山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正沿着“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道路穩步前行。村部門口懸挂的“安徽省基層治理先進個人”“五星級黨組織”“民主法治示範村”等一塊塊閃亮的牌匾,默默見證着這片土地上的深刻變遷與振興活力。(錢良好)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