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潛山市在生態保護領域推出多項創新舉措,成效顯著,部分模式獲全國推廣,為綠色發展築牢根基。
在司法協作層面,潛山於2020年率先建立林業生態領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通過檢察機關與林長制辦公室深度協作,有效震懾破壞林業資源違法行為。2021年6月,該機制首次實踐,以檢察建議誡勉談話履職不力的鎮村兩級林長,成為全國首個通過檢察建議監督林長履職的案例。同時,該市在河湖保護領域推行“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模式,強化多部門聯動與河湖長巡河,成功遏制河道採砂、亂排亂放等涉水違法行為,為全國林長制改革提供“潛山方案”。
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潛山將其納入林長制重點任務,設立萬畝珍稀物種保護示範區,系統開展瀕危物種保護、繁育與研究。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潛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於2021年通過省級預驗收,為野生動物提供重要棲息地。此外,該市先後完成金紫山省級森林公園植物調查、板倉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及全市種質資源調查,明晰生物資源家底,為後續保護利用規劃提供數據支撐。目前,潛山已記錄鳥類26科百餘種,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林業有害生物蔓延得到有效遏制,成為大別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綠色堡壘”。
水源治理上,潛山以潛水河為試點,創新“五保四建三回來”模式。通過“五保”(禁採、拆違、截污、護魚、親鳥)與“四建”(固堤、蓄水、暢路、綠岸)措施,實現“河水清回來、鳥兒飛回來、魚兒游回來”的生態目標。該模式整合投資6億多元,解決河流生態退化問題,使主要入江河流水質穩定達Ⅱ類以上標準。2020年,該治理模式在全國交流推廣,潛山河長辦還榮獲“全國推行河長制先進集體”稱號,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可複製的“潛山經驗”。(王學勝 潘藝)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

